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从《战马》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建平
(2015-11-19 22:08:39)
国内有一位舞台剧导演曾经在伦敦看过六遍《战马》,以至于他竟然拒绝观看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战马》,理由是怕破坏了自己在剧场里得到的美好感受。现在,国家话剧院的《战马》正在上海热演,四面八方的观众专门为了这个戏来到上海,尽管文化广场拥有巨大的观众席,但仍旧一票难求。看过的都说好,微信上一片赞叹,全是溢美之词。《战马》的出现,确实给了中国观众尤其是戏剧界以冲击,恐怕说冲击巨大也不为过,大家没有想到,一匹不会说话的马居然可以写成一个戏,并且在全世界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这在中国戏剧界恐怕难以想象。如果某位中国作者以一只动物为主角构思了一个戏,一定会被归纳到儿童剧范畴。
《战马》的舞台设计远没有中国现时的舞台美术复杂华丽,灯光器材也是常见的器材,这样的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也许在中国舞台上根本无法通过,更不要说满台土黄基调的服装。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和吸引了中国观众和中国戏剧界?有人肯定会说是精彩无比充满想象力的舞台假定性手段。不是没有道理,那匹马就是一匹假定的马,浑身骨架毕露,完全不像真的马,更何况旁边还有不加遮掩的操纵者,说它是一匹马则需要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去弥补形状上的不相似。如果说是假定性的马让我们赞叹,那我们过去若干年间演员和提线、杖头、布袋木偶同在舞台上表演算是怎么一回事,难道那些就不精彩?就不是假定性的舞台手段?怎么就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如果说是演员精彩的表演和操纵马匹的演员敬业精神打动了观众也说不通,难道我们过去的演员表演不精彩不敬业?只是到了《战马》这个英国戏才开始敬业?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和打动了我们,使我们口口相传一定要去看这个戏?我觉得其实很简单,就是戏的内容,戏里表达出来的那种思想内涵吸引了观众。在这个戏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孩子艾伯特与小马驹乔伊之间细腻而纯真的感情;可以看见艾伯特被迫与乔伊分离的痛苦;可以看见艾伯特为了寻找乔伊隐瞒年龄参军去了战火纷飞的战场;可以看见德军和英军为解救乔伊,竟然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枪;我们还可以看见法国小姑娘艾米莉对乔伊的爱恋和不舍;当然,最感动观众的还是艾米莉的祖父将孙女留下的心爱战马乔伊,以一便士的象征价格卖给了艾伯特,使它终于回到了主人的怀抱。
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光辉和对他人不幸境遇的悲悯,这种人性的光辉和悲悯的力量甚至超越了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仇恨。我想,正是这种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了一切的人性光辉和悲悯情怀击中了中国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击中了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反观中国戏剧,不由得一声叹息,我们的戏剧故事里有太多是与非的清晰概念,却看不见人物在是非之间的无力挣扎;我们有无数绚丽夺目的舞台技术手段,却少有对他人内心的关怀和对他人不幸境遇的悲悯;我们有许多百毒不侵神圣无比的英雄,却很少体现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那一点人性的光辉。我敬佩《战马》的舞台技术和想象力,但我被艾伯特和乔伊之间的情感而感动,被对垒的两军放下枪共同营救一个无辜的生灵而感动,被艾米莉的祖父以一便士的价格将乔伊归还给艾伯特而感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戏剧作品中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记得阿瑟·米勒的《萨勒姆女巫》中普洛克托为了不说谎,从副总督手里抢过自己签了名的悔过书,并且撕毁:“因为这上面有我的名字!”尽管这样将导致他走上绞刑架;记得美国剧作家罗姆鲁斯·林尼《生死一课》中教母在教子杰斐逊被冤屈不得不走向电椅时,呵斥教子,要他“站起来!像一个男人那样”走向死亡。我很喜欢《纽约人》杂志为《生死一课》写的剧评:“这个故事的强大力量不在于它的愤怒和骇人听闻的事件,而是体现在当剧中的人物在遭受到被贬低其人格的对待时,他们为了反抗这种侮辱而表现出来的几乎是无法解释的尊严。”在普洛克托和杰斐逊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尊严就是人性光辉,而观众内心的感动就是珍贵无比的悲悯情怀。
也许,少一些形而上的概念,少一些舞台外部的矫饰,真正的去关心人——不管是什么人,关心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会使我们的戏剧显得更有意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