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词言(第53辑)

标签:
曾鸣感言 |
分类: 曾鸣词言 |
【曾鸣作词感言】正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岭南音乐》杂志连载。如您有兴趣,可登陆湖南省政府《红网》论坛:http://blog.red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6375&do=thread&view=me&from=space
爱是一种心的给予,更是一种情的付出。爱亦难,舍亦难;爱与不爱,剪不断,理还乱。两个相爱的心灵,可以没有距离;两种命运的结合,往往阻隔着世俗风雨、家国境遇••••••听杜鸣兄舞剧《沙湾往事》交响组曲有感。
怎么总有人喜欢称艺术创作者为“专家”呢?艺术创作,除了那特定的一技之长外,真正能成大家者,必然是“杂家”。文学家如此,画家、音乐家如此,就是一个舞台艺术创作者,抛开历史、社会等人文综合素质不谈,他的成功,也往往建立在其对关联艺术门类的特点与呈现,有比别人更多的理解、认知和综合把握。一个只会编舞段而没有文学、音乐、舞美、技术的观念与素养的编导,能“专”得起来吗?
在新闻界混迹20多年,内心坚硬了,冷峻了,所幸文字还存留一些柔软度与温度,也淬了一层钢火。所有的经历都是诗,每个人都一样,只是写与不写。
为什么影视剧表演要从小品训练开始?因为小品集中呈现的是“戏骨”,是故事与感情的精华。一个好的演员,首先要求入戏快,而入戏快的前提是入戏深。能否演好小品,就成为演员功力的试金石。庙小妖风大,脱一层皮,也未必能写成一个好的小品。赵大叔能买私家飞机,看来也不无道理。而微电影,是一种在互联网传播特性下,衍生的全新电影样式。它颠覆了电影的“重工业”观念,已形成互联网经济中最具规模与活力的板块之一。
如果你从来没有系统地读过书,那么你就一定要有比别人更强的知识嫁接能力。而这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正是你的缺陷赋予的。树干上最结实的地方,是断枝处形成的结疤,思想也是如此。
兴致盎然,不求甚解。人生当如此,读书亦然。
年过半百,忽如一夜春风来,那些十几二十岁时读的书,一段一段,便开出了花朵,结出了果实。我甚至记不起那些书名,笔记本也不知遗失在哪间老屋。但是,只要你面对一个命题,你的文字就会生出根来。不可自拔。
思考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思考的前提,是忘记学习。
在我看来,中国绘画的流派主要体现在技法差异,而西方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的不同。前者主要作美学识别,后者主要作哲学考量。这与中国文人“淡泊出世”的心态,和西方艺术家干预现实的诉求密切相关。绘画在中国,大多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闲情雅趣,而在西方,往往成为一股思想势力或人文观念的风向标。
艺术创作,反观念的前提是要有观念;创新的前提是知旧。否则,那就叫胡来,最好的结果,也不过重复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