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词言(第46辑)

标签:
感言曾鸣作词 |
分类: 曾鸣词言 |
【曾鸣作词感言】正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岭南音乐》杂志连载。如您有兴趣,可上百度网键入“曾鸣作词感言”搜索,或登陆本人新浪博客《曾鸣作词感言》专栏交流: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04232085_13_1.html
艺术性首先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程度。其次是一种建立在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之上的非物质性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观照。而艺术品一般指造型艺术作品,也可泛指所有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人类自觉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有形呈现。艺术性与艺术品之间,不宜简单划等号。
有些讨论,因为某方对已有学术定义的概念存在盲区,或双方没达成共识,这便失去了讨论的前提与意义,其结果,也只能原地转圈,越转越晕,公婆说不到一个理上,瞎子点灯白费蜡。这就如同两个价值观不同的政党,要么搁置争议,要么永远斗争。
微博是广场,围观的是“价值观”;微信是客厅,交流的是“茶余饭后”;博客是书柜,陈列的是“个人品位”;论坛是学习小组,分享的是“共同兴趣”。但比较郁闷的是,在一些朋友那里,这些都成了植入生活的“工作简报”。
实际上,“老龄化”的学习,是一个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平衡累积,去除功利的过程。是一个在人生阅历层面上,有效“做减法”的过程。
不用刻板做什么学习计划,更不用宣称什么学习目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最好的休息,关键是如果让学习不再成为自己增强或增加某种生存技能,而成为提升一种修养的时候,你甚至会找不到“老年”的边际。实际上,学习就是不放弃思考,就是一种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主动干预。
釆风,采访和体验生活,是每位严肃的创作者必修的功课。这三者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层面、程度和态度的差异。一般而言,采风,多是就一个地域、行业的风貌、风情、风格等作广泛的感知与感受,采风过程中,创作者眼界要宽,要有“比较学”的观念,要排除固有陈见,不假设先入为主的命题。
而采访则应当备足功课,调动你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充分设计好能引发受访者思维扩散,提高谈兴的话题。创作采访不同于新闻釆访,创作釆访应擅于在旁敲侧击似的“闲谈”中,找到事件、情节和情感交汇点。
至于体验生活,那就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屏蔽自我,只问耕耘,暂不求收获,与所体验的“生活”交换身份与立场的较长过程。
一般而言,在进行定向、特定创作前,三者之间呈一种相互交融、交替的关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心用情地进行创作准备,包括大量阅读、领悟、梳理相关资料,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这本身就进入了创作过程。正如我曾经所言:将生活的泥土捏出汗来,你就一定能收获到艺术的花朵。总而言之,釆风、釆访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发现的过程。能发现多少,取决于一个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不说互联网思维,我说互联网生态。你开个微博和微信,建个群,你却限制人家发布话题,谢绝人家发布他认为有价值或有意思的信息,你甚至不高兴人家相互交流、侃谈和吐槽。这是很老土的作派。“开放、平等、包容、共存”,这是互联网生态的特性;而秉持你的立场、个性与率真,这是对人对己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