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转《晨报周刊》:1983:张枣带着即将点燃的火离开长沙

(2014-03-19 09:51:29)
标签:

晨报

张枣

何立伟

曾鸣

诗人

分类: 曾鸣拾萃
  编转《晨报周刊》:1983:张枣带着即将点燃的火离开长沙
张枣,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上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
 

 

    两个月前在中山路249号红色剧院三楼Red Live Club完成了自己的个人打击乐专场的文烽,准备与他的朋友筹办一场纪念诗人张枣的活动。

    打鼓的他服了写诗的张枣,“他是个非常牛逼的诗人,写了那么美的诗歌”。文烽并不认识张枣,四年前或者五年前,在北岛、海子等诗人之后,他接触到了张枣的诗歌,觉得非常美。去年的5月份的某一天,他听他当时的邻居野夫和宋琳说起张枣,才知道张枣竟然是长沙人。

    2010年3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4点39分,47岁的张枣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逝世。自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悲伤在他的亲友间蔓延。

    《镜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侯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是张枣生前和身后都流传非常广的一首诗。

    2014年2月27日下午5时左右,月湖公园北的联艺术空间,在何立伟的手机中,看到他拍的自己画的一幅水墨画扇面“梅与相思并开”。

    何立伟恰巧是张枣在长沙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张枣的父亲张式德虽然称张枣为“梅命”,但也清楚地记得他们早年的在望麓园邮电宿舍的家,以及张枣常住的司马里外婆的家附近都没有梅花。

    “不知道他哪里看到过梅花,可能他是在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看到的梅花吧。”2月25日下午,张式德老先生说。

    “那天下好大的雪。”张式德说。“那天”是指张枣出生的那天,农历1962年的12月29,。那天下午的3点多钟,预产期在1963年初的张枣赶在1963年到来之前出生了。

    因为早产,张式德就想给他的长子取名张早,后来觉得“早”字“不够分量”,就取了谐音的“枣”字。

    动荡的、充满暴力的大环境中,张枣找到了“照亮他世界”的东西。“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首你喜欢的李白的诗啊?”张枣的家人有时候开玩笑的时候会这么说。

    柏桦初见张枣,觉得张枣“梦幻般漆黑的大眼睛闪烁着惊恐、警觉和及其投入的敏感”,这是柏桦在张枣去世后第三天开始写的长三万余字的《张枣》中回忆到的,当时张枣21岁,同样敏感的柏桦在张枣眼神的周遭“略略感觉到几丝死亡之甜的丽影”。

    柏桦发现的张枣的惊恐“主要是敏感,对万事万物的敏感性,不是害怕,而是震惊和专注”。

    尽管在之后的诗文中,甚少有写到他所生长的长沙以及长沙所归属的湖南,但,他出国前与之过往甚密的柏桦及他的学生颜炼军多次听他提到过岳麓山。柏桦甚至认为岳麓山的风景给了张枣最初的诗歌训练。

     1974年左右,张式德带读初中的张枣去岳麓山。“我将来要到那个学校读书。”山顶上,张枣指着湖南师范大学说。1978年,未满16岁的他真的考入了湖南师范大学。

    有一团火即将在大学生张枣的心中点燃,即使他看起来沉迷于享受对女性的追逐和女性对他的追逐。

    张枣很受女生的喜欢。“枣哥很帅,但枣哥身体一直不太强健,怕冷,故常在毛衣外披一条格子围巾,这样子的枣哥,更是如诗如画一般。”他的朋友,与他家只一街之隔的曾鸣回忆。

    波澜壮阔的1980年代初,朦胧诗和后朦胧诗盛行全国,诗人大受追捧。但在长沙,诗歌的受欢迎,基本只局限于大学校园。

    “张枣是我的小兄弟,跟在我屁股后面玩的。”2月27日下午,雨,月湖公园北,何立伟回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湖南的诗歌重镇不在长沙,而在株洲,“株洲很多企业都有诗社,我们经常跑去株洲搞诗会”,“长沙主要是市井气太浓厚,所以诗歌社团少”。何立伟说。

    何立伟是在曾鸣当时所在单位湖南京剧团宿舍认识张枣的,当时何立伟已经不局限于诗歌,开始了小说写作,“每次到我家或者是我在剧团的集体宿舍,首要的事,必是用他黄灿灿的手指划过他的新作并细声朗读给我听。他的诗,不论是阅读还是朗读,都不是可以马上悟得明了的;他的诗,许多的时候,也许只是一些飘落在现代纸张上的古画意。”曾鸣回忆。

    何立伟回忆,当全国的文学青年大多在模仿翻译体时,他和张枣不约而同、“自觉”地借鉴和嫁接中国传统古典文学中的“好的东西”。

    尽管如此,张枣仍然感到孤独,认为湖南的现代诗歌“只有一些半官方化的诗人在写作”,他“基本是孤军奋战”,他“特别想离开”。

    1983年,他怀着一簇即将点燃的火终于离开湖南,去了当时还归四川管辖的重庆,并最终将那簇壮怀激烈的火点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