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板与子女的故事
2月17日,本报在A10版《深度新闻》推出了一个《送子留洋:民企老板图个啥?》的专题,专题中反映了浙江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有“盼子成龙”、希望能够“子承父业”的心态和迫切需求。专题见报后,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今天,就这个话题,本报记者走访了几位商界朋友,并以其中三个故事征询了长沙师范教育心理学刘老师的看法,试图从教育的角度作进一步探讨———
本报讯记者曾鸣:这几位老板都是记者的朋友,他们的年龄都远没有达到急需要“子承父业”的临界线,而且他们中,有的只有一个独女。不过,在当今“子承父业”的这个概念中,“子”其实是包括“女”的,是子女的总称。
澄清了这个概念,做制冷设备的吴老板谈兴甚浓。
故事一
吴老板40不到,生有一女,今年6岁。吴老板从商已有近20年,在广州业界内也早已小有名气,当年在湖南的家乡就是当地的“十佳青年企业家”,因此,吴老板找了个老婆是某大学的“校花”,但吴老板常年在外经商,久而久之,夫妻间感情不免就有了缝隙,后来终于离散,女儿判归吴老板哺育。
但实际上,吴老板并没有精力把女儿带来广州放在身边哺育,而是长期寄放在老家由父母带。吴老板说,他现在每天至少要给女儿打2个电话扯谈,吴老板说,他女儿小的时候,他回家去时,女儿不认识他而只认识他的声音。
吴老板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女儿的成长,家里的老人因为可怜没妈的孙女,只会一味溺爱,而孩子虽小但心知肚明,她的这个不幸的身世反而成了她的杀手锏,所以在家就不折不扣是个骄横的公主。(记者见过那漂亮的小女孩,但她敢当着众人朝她爸的脸上吐口水!)
吴老板不缺钱了,吴老板也算一表人才,但吴老板就是很难找到合适做自己老婆的“女朋友”了———女儿的成长和幸福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吴老板现在想了很多办法,如让女孩儿学舞蹈让她“吃苦受累”等。谈到女儿的未来,吴老板说,我不想她继承我的事业,我这一行不适合女性,我也不想她搞艺术什么的出人头地,我只想她成为一个能够自立、优雅而安静、不会依附男人的女性。
吴老板说,我肯定会送她出国深造,不为什么,就为了她能成为一个有胸怀的现代女性,我还会尊重她的意愿选择职业,但是,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改改她的骄横性格,我把我的想法同我父母沟通后,他们也开始严格要求她,现在,她懂礼貌多了。
专家评析
因为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的不幸,并不一定要以加倍的宠爱来弥补;也不见得要给孩子很高的期望、很大的压力他才会出人头地;
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照、使孩子身心健康,能掌握成功的机会,也懂得忍受挫折,孩子便能正常的成长,这才是父母所应扮好的角色。
吴老板“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好的,但要注意方法,如果一下子来个180度的转变,突然对女儿声色俱厉起来是行不通的,要多尝试用感动的方法、讲道理的方法,和“以柔克刚”的方法。
很多父母虽然都知道要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然而,认知的层次并不等于行为,孩子的能力及兴趣,如果是父母主观的认定,就谈不上所谓的“顺应”,反而是“操纵”了!
故事二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张老板无暇顾及自家的儿子,而张老板的太太又开着一家餐厅,打理起来很不容易,两口子便将儿子寄养在老师家,每月递上不菲的“寄养费”。张老板认为让儿子时刻跟老师在一起接受教育,其效果肯定不错。
张老板对这个老师和她的家庭也非常了解,而且有着不错的私交,因此,就是周六周日,张老板也很少接孩子回来过。张老板说,因为节假日他老婆的餐厅也很忙,而张老板自己在外的朋友也多,平日没空与朋友们交往,节假日是个机会。
张老板的爱好就是交朋结友。记者问:那你不想他?
张老板说:我那孩子在老师家住惯了,而且老师对他要求很严,从不让他外出玩。我想他时,就去老师家看看,给些钱,孩子也不会吵着要跟我回家。
记者惊讶地问:那你没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吗?
张老板反问:这是什么问题呢?老师家是个很不错的家庭,孩子在那里我们都放心!
专家评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童时期亲情比什么都重要,如今的孩子并不缺乏物质生活的保障,而是缺乏亲情和与亲人的游戏,缺乏亲人与亲人之间的顺利交流。“教师保姆”无疑与此要求背道而驰,它限制了子女的自由,禁锢了学生思想,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力。让“教师保姆”发挥作用只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作用难以奏效,因此“教师保姆”流行不得。尊重孩子意愿和爱好,给孩子舒心成长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