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自我是励志大师演讲中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是股市中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可是自踏上社会这个大舞台,走上炒股之路,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战胜不了自己,放眼望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股市里,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其实是很难战胜的。不然的话,遍地都是张海迪,遍地都是巴菲特。
炒股头几年,按照大师的境界去要求自己,心里呐喊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每每强迫自己同另一个“我”进行顽强的搏斗厮杀,结果搞得自己精疲力尽、痛苦不堪不说,投资水平和业绩也没见得提升到那里去。
其实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战胜自我”或许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类似于中国古代”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大师们的思想,类似于选秀舞台上那句“我是最棒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它与人类“趋乐避害”的本性是相违背的。心理分析师吴剑先生总结得很好:所谓战胜自己,就是征服自己,超越自己,胜利自己,强迫自己。战胜自我无非就是用极少数人成功的特殊事例,去要求大多数人的强制性观念。
所以,在股市上,如果学不来巴菲特,学不来费雪,我们不必灰心丧气,也不必拧着劲儿和自己过意不去,既然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并不具有大师们的品质、认识到了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炒股者,这本身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制定自己合理的的规则,确定自己的合适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其实,这个合理的规则格雷厄姆早就给我们制定好了,只是我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满足于这样的简单的规则罢了。
在《聪明的投资者》第5章中,格雷厄姆为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制定了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 :
1、选择10—30只股票做一个分散投资组合。
2、选取财务稳健的、知名的大公司。
3、长期保持支付股息。
4、按过去7年利润的平均数,市盈率不超过25倍;按去年12个月的利润,市盈率不超过20倍。
简单吗?简单!
容易吗?容易!
愿意执行吗?不愿意!
不但不愿意,而且还每一条都对着干。你说这样,我偏不!
看看以下的选股指标吧,我们是不是很熟悉?
1、集中投资,2—3只足矣!巴菲特说过:鸡蛋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2、选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选新股、次新股,那里有翻10倍的“中国未来之星”。
3、选择高送转的股票,来钱快。
4、市盈率50—60倍?不贵,未来的高成长足以填平每一个黄金坑。
投资结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格老的这“四项基本原则”比首篇博文中提到的选股七指标更加简单明了,他干脆把利润的稳定性、利润增长和市净率这三条都砍掉了,令人乍舌。可见上面说的四条原则在他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特别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格老怎么会如此“宽宏大量”地把市盈率从13倍放宽到25倍?他是不是要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市盈率而错过更好的中小板股票呢?要知道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中小板乃至创业板里也批量出现了市盈率在25倍之内的优质股票。这给如同我般讨厌超级大象股的投资者提供了低吸中小盘股的绝佳机会。唉!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善解人意”的老人家吗?
更为善解人意的是:格老知道我们都是一帮精力过剩、不操作就手痒痒的孩子,为了释放我们过多的精力,还给出了一个仓位控制的方法:股票——债券比。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平衡市道股票和债券各保持50%,如果股市不断上扬,降低股票,加大债券,但股票最低不得低于25%,债券最高不得超过75%;如果股市下挫,增加股票,降低债券,但股票最高不得超过75%,债券最低不得低于25%。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还不熟悉债券,如果把债券换成现金,就复制出了一个“股票—现金比”的操作方法,根据格老的方法操作,无论牛熊,我们就有的忙活了,还会有“守股如守寡”的感觉吗?我们还有时间去感叹“战胜自我怎么会如此之难吗”?
当然了,如果您在复制巴菲特的道路上越走愈辉煌,我说的则对您毫无意义。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适度降低自己的目标,并遵循格老的选股方法和操作方法,我们就可以保持一份平静淡然的心情,并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收益,而不是在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诱惑下拼命地与自我厮杀,活得好累好辛苦。知足常乐,来源于生活,适合于股市。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把格老的理念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时候,也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转自kalamanyang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