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博弈下的机会
(2014-05-10 19:15:27)
标签:
博客重拾最大跌幅投资机会半年股票 |
分类: 投资理念 |
1、自全流通以来,A股市场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分别出现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大泡沫,其平均估值均达到约70倍的水平,后续的市场表现不用我们作过多的阐述,主板2008年在戴维斯双杀下最大跌幅超过70%,中小板在2011年和2012年经历了漫长的估值修复,最大跌幅超过50%,而创业板这次我们认为很难成为例外,下跌50%并非痴人说梦。
2、作为二级市场最主要的力量,公募基金在2013年底的持仓中,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配置比例高达了史无前例的40%,在缺乏增量资金的存量博弈行为下,公募基金的减持行为必然导致创业板的下跌。而这一减持行为还远未结束。
3、投资者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呈现明显的正弦函数特性,它永远是极端悲观开始逐步走向极端乐观,最后再逆转重新回归极度悲观,而不是在中性态度就结束,这一情绪变化同样反映在估值中,11年末、12年末和13年末创业板典型成长股的估值中枢分别是15-20倍、25-30倍和35-40倍,目前以经过半年的调整之后,大约维持在25倍左右的水平,我们认为这一估值水平还只是出于中性状态,尚未显示悲观预期,同时相当大比例的垃圾股依然高高在上,因而整个市场估值回归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1、存量博弈下的主板低估值品种修复。主板最大的压制因素是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但它目前也存在较为明显抵抗因素,银行地产等权重股的估值非常低,已经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经济下行风险,还有一批重资产企业已经跌至重置成本之下,在存量博弈的腾挪需求下,这些品种成为了从新兴产业中撤离资金的绝佳弹坑。但这其中绝大部分行业仅仅是估值修复的机会,只有电力行业会是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机会,作为煤炭行业衰退的遗产,电力将自2003年之后开始新一轮的周期。
2、成长股新一轮结构性机会。除了系统性估值修复风险之外,成长股策略都是非常有效的,A股市场早在20年前的1994年就有过成长股的结构性行情,2003年之后这一特性愈发显著。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领导市场的成长股自2013年8月以来相继陷入调整之中,主要原因是估值高企和对未来成长性的质疑,但从年报和季报情况来看,优质的一线成长股业绩表现依然是非常出色的,也有极少部分新的成长股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成长股经过业绩的证实和长达半年估值的修正后,市场重拾成长股策略只是时间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寻找到那3%的真正成长股。
3、新股。此次IPO暂停时间长达19个月,长期缺乏新鲜血液让市场对于新股是非常期待的,加之没有历史筹码的包袱,新股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博弈场所,很有可能受到资金的追捧。
转自小鰐鱼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