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张裕价值跟踪
(2009-09-05 08:27:52)
标签:
基金进口酒张裕集团干红股权股票 |
分类: 投资技巧 |
核心优势:品牌。可能的死法:从波特5力角度看,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行业内竞争,进口酒冲击和解百纳之争都是这类问题。
1(解百纳和普通干红)+4(酒庄酒)+1(白兰地)产品格局:
1)07年收入构成:葡萄酒80%(解百纳35%普通干红30%喀斯特11%),白兰地16%。毛利构成:葡萄酒80%(解百纳38%普通干红27%喀斯特14%),白兰地15%。各自的均价和销量见EXCEL表。
2)解百纳08年销量估计不到2万吨,公司的目标是两三年后能到3万吨。卡斯特(70%股权)最近据说增加了2200亩的基地,从而突破2000吨的产能。爱斐堡(60%股权)价格比喀斯特高30%,产能1000吨。黄金冰酒(51%股权)产能1000吨,让全球产能翻番,目前宣传的较多,正式开卖了。凯利300-400吨产能,托管的无股权。
销售渠道是公司强项(期间费用率也高):
深度分销、对渠道的控制力较强(公司认为大代理进入新市场很凶,但做不透市场,且不听公司指挥,有的大代理商还倾向作自己的品牌,相反,而小代理对市场反应快,易于谈判和控制)。公司的营销体系包括26家分公司500多个办事处1400销售人员3900家经销商,每年换20%经销商以保持活力。公司培养出深度分销体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据说当年换大经销商时形成许多坏账损失)。长城采用总代理制,王朝用区域代理模式,渠道的深度和控制力都不及张裕,进口酒的渠道就更弱了。
特殊股权结构导致高分红:
张裕集团控股上市公司50.4%。张裕集团的股权:裕华投资45%(70多个张裕中高层的)、意大利某公司33%、烟台国资委12%、国际金融公司10%。前几年分红比例90%(MBO肯定是借了很多钱,通过分红还上,厉害),今年据说只有60-70%。从这一结构看,公司有比较强的分红动力,不会有浪费性资本支出(茅台就不一样,一般的国有企业都容易发生多元化倾向),二级市场抛压的问题也基本没有(集团为保持绝对控股应该不会抛,相关方要套现的话转让集团的股权即可)。
格局:
1)07年公司销售9万吨、长城9.4万吨,两个龙头销量合计市场份额28%。均价张裕高,销售额的份额张裕19%长城15%王朝7%。前几年的增速都应该是张裕略高,王朝几乎停滞。08年中期长城收入增39%,净利润增50%,高于张裕,看来近年的整合和销售模式的改变有效,要引起注意!
2)解百纳之争:这是张裕主动发起的长达几年的官司,最后发展到张裕彻底败诉、并在道义形成一片谴责、从而影响张裕的品牌美誉度、影响公司的业绩的一边倒的可能性应该没有,张裕毕竟是掌握主动权的,相反,张裕彻底胜诉、一片对原创品牌的保护和赞扬、其它品牌彻底不许用解百纳品牌的可能性也不太有,否则这个官司早就完结了,最有可能是这场官司慢慢淡化、大家通过比较中庸的方式解决。因此,解百纳问题在我看来还不太重要。
3)进口酒冲击:07年进口酒量不到30%但金额已超过30%,金额从01年不到10%到07年超过30%增速是相当的高。其实从00年公司董事会报告就开始提及,入世后关税下降进口酒将涌入,公司堵不如疏自己也办了销售公司作进口酒代理,因此起码可以这么说,张裕已对外来酒的竞争作了充分准备。其实外资真要在中国搞出一片天地,最好的方法还是搞合资,如王朝是中法合资,张裕集团的大量股权也掌握在外资手中,张裕底下的4个酒庄酒都有外资股权。在没有销售渠道的情况下,一般的进口原装酒在中国要树立一个英文或中文的品牌都不太容易,虽然葡萄酒文化是舶来品,但同样国人对一般的外资品牌也不了解、也没什么文化认同感,当然少量全球知名的高端品牌(如拉斐)还是很容易获得一定市场分额的。总的来看张裕还是大有机会的,毕竟也有一定历史底蕴,保持低调、认真种葡萄认真酿造就好。
行业空间:
从人均量看我国06年是 0.38升07年是0.5升左右,日本人均2升,世界平均水平4.5升,西方国家是几十升。日本近40年来比较稳定的增长,近年来稳定在2升左右。因此,量的空间短期没问题。当然价格也是可以做适度提升的,特别是一些酒庄酒。
其它信息:
1)毛利率高达70%。成本中,40%是原料葡萄,40%是包装,9%折旧等制造费用,7%人工。
2)公司综合产能12万吨,自给率75%,长城自给率150%。
关键点:
1)关注解百纳之争,关注进口酒冲击(去超市看看进口酒的品牌建立情况)。
2)买入时机:宏观经济进入顺势。1季报业绩增速下滑,25港元左右买入。未来一年可能都会有买入机会。
3)卖出:大周期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