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基金没有“股神”
(2009-06-18 09:09:40)
标签:
财经私募基金股神巴菲特中国股票 |
分类: 投资理念 |
2006年被称为另类、2007年被当作英雄,今天又成为亏损大户的但斌,在2008年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依旧采取坚持重仓策略。时至今日,他管理的“平安信托-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计划”的亏损,在众私募产品中居于首位,亏损幅度超过50%。
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为什么会在当前的上涨行情中遭遇如此严重的亏损?私募基金巨亏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其管理者究竟犯下了怎样的错误?6月4日,北京电视台《财经5连发》主持人长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崔勇、神能投资集团总裁钱平和中国银行(601988)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李世彤,共同揭开私募基金的面纱。
难获超额利润
在2008年股市下跌最猛烈的时候,但斌不但没有大幅度的减仓,并在随后的下跌中一直扛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买什么股票,比如中国平安(601318)、苏宁电器(002024)、云南白药(000538)、招商银行(600036)、五粮液(000858)、贵州茅台(600519)。
李世彤表示私募亏损的原因很多,“巴菲特也亏了,只不过是大家谁亏的多,谁亏的少,是否亏了本而已。”对于但斌,那就是时势造英雄,当适合的时段过去,曾经的光芒也随之消失。
崔勇认为私募很难获得超额利润。以巴菲特为例,基于他的名气和巨大资金量,卖家和他的市场力量相比悬殊巨大,巴菲特所拥有的资金量可以将对方的股票全部买入,因此市场的底部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包括但斌在内的中国的私募基金都不具备这种买卖力量上的优势。
首先,国内私募基金的规模有限,它的交易对手公募基金和一些大户加起来,比它的力量大很多倍;其次,私募基金的信息也是公开的,基本上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中国没有股神
2004年3月,但斌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资金达20亿元。“平安信托-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计划”自2007年2月28日成立到当年的8月24日,累计净值增长率达86.7%,在众多同期发售的信托产品中名列前茅。
钱平认为,但斌成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做庄的因素,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因素,有些公司本身价值过低的因素等,都可能是造成其产品成功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是一个好的伯乐,他的投资是找现在和将来的千里马。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千里马,投资者是否要花5年、10年的时间去培养这匹马,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钱平说,“中国肯定是没有股神的,只是有的人运气好而已。所以广大的散户,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股神,有的时候它涨得快,跌得也快。”
投资策略需创新
但斌在2005年、2006年持有的一些股票,如茅台等,在当年并不被市场看好。崔勇表示,他们也是通过创新,了解并把握了一些新的东西。之后,他们投资的公司才被其他投资者共同认可。“但斌被誉为股神的这段时间,就像冲浪一样,他就在浪板上面,当下一个浪变了方向的时候,他又栽了下来。”
目前,投资策略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不光是对私募基金经理,也包括普通投资者。钱平认为创新不单指基金和散户的投资策略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完善自身。现在A股70%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达不到世界标准,这些都需要完善。
想当巴菲特不容易
崔勇分析道,在巴菲特成为不倒股神之前,实际上他的客户主要是他的亲戚,或者绝对信任他的朋友,因此他能预估收益时间的长短,没有人会去时刻追逐自己的那部分资金。
国内投资人的心态是“要赚钱”,绝不可能用3年、5年来等候,并接受这种每年亏50%,10年之后才赚500%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股神是很难的。
崔勇同时认为,国内热捧巴菲特的粉丝非常多,很多人觉得巴菲特是从100元做到了100亿美元,好像巴菲特以前是一穷二白的小子。实际上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是做证券经纪公司的,他个人毕业于沃德商学院,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他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草根”。
长线还是短线
在美国,有一位华人基金经理不做长线,只进行短线操作,在一两年间通过短线操作,他也成功了。李世彤认为,其实在A股市场上,我们只能说自己太年轻,因为经济开放本身不过才30多年,这30年中前些年还是由计划经济主导,市场本身开放程度不高,股市开放的时间也不长。在投资行业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钱平表示,好的投资策略不是简单地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不断调整,当公司受到行业风险影响时,转而持有其他股票,公司价值要跟它的治理结构、风险评估、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中国跟美国、欧洲市场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国外的退休基金基本上由大基金管理,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它们卖掉的可能性很大。
可以借鉴的是,大部分时候,巴菲特手中的资产有百分之五六十都是现金。这一点可以被国内的基金经理人借鉴,在股市确实不好的时候,可以手握现金,等待时机出手。
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往往是看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操作方式。钱平分析道,私募基金更多类似于对冲基金,它需要让每一个投资人知道它的风险在什么地方。如但斌的长期投资,是一种操作方式。也可能某个人做短线很牛,可以自成一派。这样中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就丰富了。
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为什么会在当前的上涨行情中遭遇如此严重的亏损?私募基金巨亏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其管理者究竟犯下了怎样的错误?6月4日,北京电视台《财经5连发》主持人长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崔勇、神能投资集团总裁钱平和中国银行(601988)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李世彤,共同揭开私募基金的面纱。
难获超额利润
在2008年股市下跌最猛烈的时候,但斌不但没有大幅度的减仓,并在随后的下跌中一直扛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买什么股票,比如中国平安(601318)、苏宁电器(002024)、云南白药(000538)、招商银行(600036)、五粮液(000858)、贵州茅台(600519)。
李世彤表示私募亏损的原因很多,“巴菲特也亏了,只不过是大家谁亏的多,谁亏的少,是否亏了本而已。”对于但斌,那就是时势造英雄,当适合的时段过去,曾经的光芒也随之消失。
崔勇认为私募很难获得超额利润。以巴菲特为例,基于他的名气和巨大资金量,卖家和他的市场力量相比悬殊巨大,巴菲特所拥有的资金量可以将对方的股票全部买入,因此市场的底部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包括但斌在内的中国的私募基金都不具备这种买卖力量上的优势。
首先,国内私募基金的规模有限,它的交易对手公募基金和一些大户加起来,比它的力量大很多倍;其次,私募基金的信息也是公开的,基本上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中国没有股神
2004年3月,但斌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资金达20亿元。“平安信托-东方港湾马拉松信托计划”自2007年2月28日成立到当年的8月24日,累计净值增长率达86.7%,在众多同期发售的信托产品中名列前茅。
钱平认为,但斌成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做庄的因素,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因素,有些公司本身价值过低的因素等,都可能是造成其产品成功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是一个好的伯乐,他的投资是找现在和将来的千里马。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千里马,投资者是否要花5年、10年的时间去培养这匹马,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钱平说,“中国肯定是没有股神的,只是有的人运气好而已。所以广大的散户,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股神,有的时候它涨得快,跌得也快。”
投资策略需创新
但斌在2005年、2006年持有的一些股票,如茅台等,在当年并不被市场看好。崔勇表示,他们也是通过创新,了解并把握了一些新的东西。之后,他们投资的公司才被其他投资者共同认可。“但斌被誉为股神的这段时间,就像冲浪一样,他就在浪板上面,当下一个浪变了方向的时候,他又栽了下来。”
目前,投资策略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不光是对私募基金经理,也包括普通投资者。钱平认为创新不单指基金和散户的投资策略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完善自身。现在A股70%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达不到世界标准,这些都需要完善。
想当巴菲特不容易
崔勇分析道,在巴菲特成为不倒股神之前,实际上他的客户主要是他的亲戚,或者绝对信任他的朋友,因此他能预估收益时间的长短,没有人会去时刻追逐自己的那部分资金。
国内投资人的心态是“要赚钱”,绝不可能用3年、5年来等候,并接受这种每年亏50%,10年之后才赚500%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股神是很难的。
崔勇同时认为,国内热捧巴菲特的粉丝非常多,很多人觉得巴菲特是从100元做到了100亿美元,好像巴菲特以前是一穷二白的小子。实际上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是做证券经纪公司的,他个人毕业于沃德商学院,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他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草根”。
长线还是短线
在美国,有一位华人基金经理不做长线,只进行短线操作,在一两年间通过短线操作,他也成功了。李世彤认为,其实在A股市场上,我们只能说自己太年轻,因为经济开放本身不过才30多年,这30年中前些年还是由计划经济主导,市场本身开放程度不高,股市开放的时间也不长。在投资行业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钱平表示,好的投资策略不是简单地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不断调整,当公司受到行业风险影响时,转而持有其他股票,公司价值要跟它的治理结构、风险评估、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中国跟美国、欧洲市场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国外的退休基金基本上由大基金管理,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它们卖掉的可能性很大。
可以借鉴的是,大部分时候,巴菲特手中的资产有百分之五六十都是现金。这一点可以被国内的基金经理人借鉴,在股市确实不好的时候,可以手握现金,等待时机出手。
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往往是看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操作方式。钱平分析道,私募基金更多类似于对冲基金,它需要让每一个投资人知道它的风险在什么地方。如但斌的长期投资,是一种操作方式。也可能某个人做短线很牛,可以自成一派。这样中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就丰富了。
后一篇:谁在制造新的土地“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