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卫的丧葬习俗:接三
为死者举行的招魂仪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间举行。人们认为人死三日后已登上望乡台,不可能再复生,只能由僧、道诵经超度,实际上是家属对死者的一种祭奠。
接三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是为死者在奔赴黄泉时过鬼门关的祈祷仪式。此后每日由孝子烧纸三次,上祭三次。土葬取消后,接三的仪式随之绝迹。
老天津卫的丧葬习俗:烧七
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举行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7日为一期(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女要“送箱子”、“烧包子”,都是扎彩。
逢“七”时,大户人家讲究和尚经、道士经、尼姑经、喇嘛经、师傅经交叉进行,每“七”一道经,分早、午、晚轮流诵经。僧、道的法事,早、午、晚3次都有不同的内容。上午一次是在灵前念诵;中午这次实际在下午4点左右才开始,由僧人率死者家人列队到街上祭奠,在途中选择合适地点分列两旁诵经请亡灵,孝男孝女们要跪地烧纸,烧毕再列队沿街走一遭才能返回,俗称“送路”,老例儿讲,送路不能走回头路,;晚上的颂经,主要是放焰口。
老天津卫的丧葬习俗:吊唁
也称“吊孝”,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重要形式。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还要屈右膝跪拜来吊唁者,称为“谢孝”。
吊孝中最隆重的要属出殡前一天的开吊仪式。开吊前,要请阴阳生测算出开吊时辰,然后发放帖子,写明开吊时间和出殡时间,一般亲朋好友要据此在开吊前来死者家送礼(多为蓝色丝绸,并缀一白纸黑字条幅或帐光子,上写“××千古”等套语)。另外,须有酒席从早到晚不间断。开吊前茶房要装点灵棚,将亲友所赠帐子逐一排列悬挂。在老天津卫,看家庭财力、地位和势力,灵棚悬挂的帐子是一个典型标志。
另外,还有一个标志是“晾杠”,即将租赁来的棺轿和仪仗执事在出殡前一天摆放在宅院门口,供亲朋邻里看。人们认为“晾杠”还有去除邪秽的意义。
若死者为80岁以上,轿帷和仪仗执事、棺罩和大杠也都要用红色,俗称“老喜丧”,女眷要戴红喜字绒花,至今还能看到这种遗风。此外,富有之家还讲究出殡使用新轿帷,称为“头水货”。
开吊仪式由阴阳生主持,包括“大祭”、“点主”、“移棺行路”等内容。“大祭”是在中午举行,家人要向死者影像告别,焚烧纸钱,嚎陶大哭。“点主”是在下午4点左右进行。
老天津卫讲究“文官点主、武官祭门”。文官点主,即请一位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或名人来为死者灵牌儿上“××之灵(或‘神’)王(墨笔)”的“王”字上用朱砂笔点上一点。旧时认为,文官的显赫身份能为死者带来福运,使其在阴间受到尊重。因此,点主的形式不仅为了炫耀,也带有祈福的心理色彩。
“移棺行路”,是开吊的最后一项仪式。时辰由阴阳生择定,届时将棺木稍微挪动一下,以此证明死者已走上赴阴间的路了。
送路这种祭奠形式,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形式较简单,时间上有所变化。一般是在尸体火化前一天晚上12点以前,家人一同到街头十字路口处焚烧纸钱及各种扎彩,痛哭一场,然后绕路返回,不得走回头路。
*吊唁:吊是哀悼死者;唁是慰问生者(死者亲属)。这是另一问题,不在此详解。
老天津卫的丧葬习俗:出殡
是丧俗中的大礼,也称“发引”。在老天津卫人眼里,家庭财力、儿女的孝顺程度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都可以从出殡的规模中看出来。人们把出殡的隆重程度不仅看成是死者的衰荣,也看作是生者的显赫。
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挚友守灵不睡,称为“伴宿”。从停灵到出殡的时间各家不同,一般依财力而定。最长的停灵是“七七”即49天后下葬,贫穷人家,入殓后择日清晨就可抬往坟地下葬。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在上午10点以前,目的是省钱;晚殡则在10点以后,要招待亲朋,摆设酒席饭莱,因此开销较大,一般财力能够达到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殡。
出殡时间由阴阳生择定,出殡前一小时要由武官主持祭门仪式,即请与自家有交谊且官职显赫的武官站在门外红地毯上大声吆喝一番,并在马路上放铁炮(后改鞭炮)6响祭门。武官祭门的目的是请门神爷放鬼魂出去,否则棺材动不了,鬼也出不去。祭门的武官与点主的文官一样受尊重。
起灵前,要将棺木的材头钉钉死,死者家人要轻扫、轻拭棺材,称为“扫材土”,这时全家人要高喊“留财”,取谐音祈求死者把财产、财运留传给后人。起灵时要放鞭炮,死者次子要用柴禾棒将事先备好的一小陶碟击碎,称为“摔牢盆”(现今是将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亲友,要把贴在宅门口的门报儿撕下。
出殡序列十分严格,仪仗、戴孝子女及宾客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位。最后面是僧、道、尼的颂经队伍,一组被称为“一棚”,棚越多越隆重,越能显示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殡仪队伍路过城门或桥梁时要撒纸钱,称为“撒路钱”,说是为了打点孤魂野鬼,不要难为死者,使其能尽早到达“乐土”。棺到墓地,要用木钉将材身和材盖封牢,称之“下材钉”。下钉前,先由孝子举斧,象征性地在材上敲几下,并喊“爸(或妈)留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