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法抹去的悲凉

(2008-04-07 01:22:27)
标签:

我记录

感悟随笔

社会人文

历史

教育

分类: 社会人文(原创)
无法抹去的悲凉

 

作者:消逝地存在

 

    历史上的多灾多难让南京城充满了阴霾、悲凉。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颓废之都”,虽然我不那么认为,但踏入南京的那一刻起,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一种幽怨哀伤的气氛。昏黄的天色,惨淡的日光,浩荡的长江……,映入眼帘的一切似乎都抹上了一层无法言喻的苍茫。

 

    在进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经过了一条长路,路的右侧是一座座令人心碎的雕塑(见下图),我的压抑和悲恸被雕塑引入了极致。

 

    踏入纪念馆,两侧是累累的白骨,当年的腥风血雨似乎在我的眼前重演。面对层层叠叠的白骨,锈迹斑驳的军刀,刊登杀人比赛的日文报刊,透出占领南京后举国沸腾、狂欢的日文杂志,我感到了满腔的愤懑和屈辱。我看到手无寸铁的民众仿佛任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倒在屠刀下,我看到老弱妇孺被肆意的欺凌、虐杀,我看到恶魔般的侵略者杀人后露出的狞笑和怡然自得,我看不到当时的生路在何方……,“惨绝人寰”、“人间地狱”,汉语言丰富的词汇似乎在这场空前的劫难面前显得异常的苍白。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秦淮河两岸一派熙熙攘攘、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似乎与“昨天”发生的一切毫不相干了。人是健忘的动物,经常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可以忘记欢乐,可以忘记悲伤,但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历史将可能重演。

 

    忘记历史是可耻的、无耻的、可悲的,那个曾经的侵略者正在努力让自己忘记历史,而我们自己呢?

 

 

    图一

无法抹去的悲凉

    这座雕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茫然的托着死去的孩子向苍天发出质问,雕塑下刻着:“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

 

 

    图二

无法抹去的悲凉

    这座雕塑是一个婴儿伏在死去的母亲的躯体上,雕塑下的文字:“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血水、乳水、泪水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无法抹去的悲凉

 

 

    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

    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日军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肆掠夺,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从1938年3月起,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