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妈妈之谢影: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2011-05-08 20:00:03)
标签:

育儿

谢影

好习惯

分类: 对话专家妈妈

    跟谢影约了几次,却总是因为种种“突发事件”未果。两个人只好在微博上“织”来“织”去。看她为女儿美美学跳绳着了几天急,还和她同时感冒发烧,互相安慰了一番,突然就不见人了。一日,又一下子冒出来,原来,跑到东北讲座去了。问她讲的什么主题,她说:孩子的成功来自——好父母,好习惯,好品格。

    当我们终于能够凑在一起,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时,话题就从她这次讲座开始。

 

我们还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吗?

    湘梅:这个内容可不太好讲吧?现在的父母能抽出半天的休息日来听讲座,就想听到些“有用的”。比如,怎么让孩子好好学习,怎么改掉孩子的坏脾气,但好像对习惯的培养不像以前那么注重了,你感觉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这样?

    谢影:在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到: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大脾气,我的孩子是否该学什么,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害羞……如此这些,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该学什么了,还有就是和心理有关的话题等等。这说明家长比以往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种潮流。

    确实很少有人在意孩子多大应该培养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更鲜有家长把打扫卫生、按时睡觉起床当做是一种基本能力去培养。为什么?因为——这些谁都能学得会嘛,还不是迟早的事情!

 

    湘梅:说实话,作为妈妈,我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在这些方面确实不够重视。

    谢影:这不是家长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一个症结所在,看重分数的学校教育让家长又能怎样?是的,在和孩子学习有关的能力上,家长只想提前不敢落后,而从关乎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行为习惯上来讲,家长就不怕“输在起跑线上”。

 

好习惯有多重要?

    湘梅:我们还是先要让年轻父母们明白,培养好习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内容。

    谢影:殊不知,一个人真正将来输的,恰恰在于你的习惯:你的行为习惯,你的思考习惯,你的处事习惯。

    我们看看李嘉诚的座右铭——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
    栽种行为,成就习惯,
    栽种习惯,成就性格,
    栽种性格,成就命运。

    可见,好习惯不仅重要,而且实在太重要了,关乎一个人的性格、命运!谁忽视了它,谁才会输掉幸福。

 

    湘梅:李嘉诚在普世意义上算是真正的成功者了,其实成功并非一定要有惊人的智商或能力,他的座右铭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但对于家长来说,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培养好习惯到底意义何在?

    谢影:大家可以看看,在幼儿园里最受老师和小朋友欢迎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一定是自己吃饭而且又多又快的、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的、在别的小朋友都需要老师擦小屁屁的时候他能自己擦好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的能力,能增强一个孩子的自信,建立起他在同伴群体和集体生活的威信。最为重要的是,让他从小就有自己的责任意识。

 

好习惯就是生活细节?

    湘梅:在习惯养成方面你是不是非常在意?会怎样要求女儿?

    谢影:我不教女儿识字,不教她背诗,但是我要求她最多或者近乎严格的地方是: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是必须她自己做的,什么事情是她需要负责的,她从小就有这个意识。

 

    湘梅:好习惯都在生活细节里,你会在哪些方面对她提出具体要求?

    谢影:我不会因为是周六周日,就改变女儿的作息时间,到点她起床我也起,虽然很累,但这是为了晚上到点她准时入睡,无需我反复敦促;吃饭要把碗里的吃干净,帮我们把碗筷拿过来;她负责给我们家里的花浇水,从4岁开始自己洗袜子,这是她的“工作”;出门玩的时候,她需要自己拿些东西,而非大包小包都我们扛着;在玩的时候疯玩,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看书、听故事;饭前便后洗手,脱衣服睡觉时把衣服叠好,换鞋时把鞋子码放整齐……

    这些小小的习惯,在我眼里,和她的责任心有关,和她的其他能力,比如学习有关,更与她的品行息息相关。

 

哪些是最重要的好习惯?

    湘梅:要做到这些,妈妈确实会很辛苦。我儿子两岁两个月上的幼儿园,很多生活自理能力和好习惯都是在幼儿园里养成的。但我感觉,能力和习惯不是一回事,有能力没有好习惯,能力就形同虚设。你认为,最重要的好习惯应该是哪些?

    谢影:归纳起来,我最看重的习惯包括——

    行为习惯,比如玩了玩具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独立习惯,比如自己穿衣吃饭,自己整理书包。

    分享合作习惯,比如在同伴群体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分享食品、合作完成图画等。

    礼貌习惯,比如遇到老师、小朋友家长打招呼;向幼儿园保安问好;家里来了客人招待;而且不打断别人做事说话等。

    诚实责任习惯,就是无论做了什么都要告诉家长;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将来就算考试没有考好也不会埋怨说,题太难或者你没有教我。

    而所有这些习惯,其实最终都能成为她思考与学习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有窍门吗?

    湘梅:我曾经听一位专家讲过,养成一个习惯大概需要20天,只要你坚持就能成功。我试了,果然如此。我觉得家长很需要这些能实际运用的理论。

    谢影:21天能建立一个好习惯。对成人来说,如果坚持下来,就能够做到。但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来说,需要的是一段时期。而且,帮助孩子养成的习惯任务不能过多,就好比你不能今天让孩子学自己吃饭的时候,又让孩子学习自己扣扣子,这容易让小孩子有挫败感,一旦挫败他就会气恼,那么这个习惯对他来说就成为了负担。

    小窍门就是,只要孩子这么做了,不管他把饭粒撒得满地,或者满身都是米汤,大人鼓励的是他独立吃饭的这个事情本身,其他,诸如把衣服弄脏了、浪费粮食,都可以暂时忽略,没什么了不起啦!

    而当孩子好心帮你做事却是添乱帮倒忙时,家长更要克制唠叨,感谢孩子的帮助。否则,你一次打击,孩子就可能终生与这个好习惯无缘啦。

 

    湘梅: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好习惯当然是好事,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养成个好习惯那么难?经常半途而废了?

    谢影:通常孩子比大人好塑造,所以需要坚持的是家长自己。家长坚持做出示范,坚持给孩子机会锻炼,不能因为今天上幼儿园快迟到了就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大人不打破界限,孩子好习惯的建立就会水到渠成。可能第一个习惯建立得比较难,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做好了,后面的通常就会比较顺畅。

 

怎样避免出现坏习惯?

    湘梅:归根结底,父母的坚持还是最重要的。现实往往是,我们帮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很不容易,可一些坏习惯,孩子却好像很容易就形成了。

    谢影: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会鼓励了坏习惯打击了好行为。比如孩子正在自己倒水,你怕他洒桌子上,就说妈妈来吧,这就是对倒水行为的破坏;而他正在学说小朋友的脏话,你觉得好玩扑哧笑了出来,这就是刺激了他负面语言的学说。因此,作为大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语言、针对行为本身提供恰当的帮助和引导。

    我曾经看到一个3岁多的女孩自己走幼儿园的平衡木,她颤巍巍地迈出了两步,此时妈妈突然在一旁大叫:“宝宝,你真勇敢,太棒了,加油!”孩子一分神,看了妈妈一下,扑通从平衡木上掉下,随后嚎啕大哭,任凭妈妈怎么哄劝都不再上平衡木了。这个例子就是说你的表扬干扰甚至破坏了孩子独立探索的能力!

 

    湘梅:在习惯养成方面,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就更多了吧?

    谢影:是的。如果节假日大人想偷懒,早上睡懒觉不起,晚上又熬夜,这无疑就是打乱了孩子的正常作息时间规律,很难想象他在入园的时候能早早起床不赖床。因为他会知道,起床睡觉的时间爸爸妈妈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也可以不起可以晚睡。所以,有些爱玩的年轻父母,光生气孩子怎么一上幼儿园就不起床,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这个作息习惯被大人无意之间导向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但对于幼儿来说,作息时间是根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良好习惯。

 

    在谢影看来,好父母是好习惯养成的先决条件。行为规则需要建立,一旦建立,就先由大人遵守履行。父母对习惯的重视,其实是在为孩子一生的成功与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影推荐:有助于宝宝好习惯养成的绘本——《噼哩叭啦》系列

作者:佐佐木洋子

推荐理由:

    美美第一次刷牙、坐马桶便便、站着淋浴等,都是从这套绘本学会的。她在看到我们的示范之后,能够安全地照做,模仿的主要对象还是书里的卡通形象。和孩子没有距离感的河马、小猪和小老鼠,促进了她从模仿到实际行动。

    孩子养成好习惯,除了大人的表率作用外,好的绘本中的形象、语言、图画,同样能起到引导的作用,甚至具有榜样的力量。

 

《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

主编:梁志燊

推荐理由:

这套丛书包括家长、教师指导手册和幼儿用书,其中幼儿用书共6册,有《学习习惯篇》、《分享合作篇》、《独立自信篇》、《礼貌行为篇》、《生活习惯篇》和《交往行为篇》

按照最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的好习惯、好行为进行类型,结合日常生活中孩子做的事情,使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习惯养成的合力,使家长走出重智力轻行为的误区,规范、科学、生动、轻松、重要。

 

谢影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专业硕士,出版社资深儿童教育图书策划、多家报刊与亲子刊物撰稿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毛毛狗故事口袋》节目长期嘉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英语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