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妈妈之刘莹:爱,是家庭教育第一课

(2010-12-30 23:30:40)
标签:

育儿

刘莹

家庭教育

学习型

亲子教育

分类: 对话专家妈妈

    多年前与刘莹相识,都是出于工作关系。她在一家著名的育儿网站做主编,我在一家著名的育儿杂志做主编,自然有了业务上的往来。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我终日“混”在北师大,却听说刘莹辞职后居然也在北师大,不过,她可比我有追求多了,在读研究生。不是一边工作一边读,而是完全把自己放回校园,踏踏实实地读。

    真的很佩服,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还能有这样的心境,能让自己沉下去,需要很强的定力。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刘莹就是一个对人对事都非常认真的人,当她真的想在一个领域深入进去,先“闭关”修炼,对于她来说似乎是必要的过程。

 

做个学习型妈妈

    湘梅:因为职业的原因,我们都有机会和许多父母接触,我感觉现在的年轻父母其实都很注重自我学习,包括我们自己。

    刘莹:和许多父母一样,我是从十多年前自己做了妈妈以后开始关注家庭和亲子教育的,到后来在这个领域工作了许多年,这是我学习做妈妈的一段特别重要的经历。我结识了许多妈妈朋友,无论是否有教育专业背景,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孩子,而且通过学习思考更懂得怎样爱孩子。

    这两年回归校园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反思。我发现,那些对教育孩子更有自信、更有智慧的妈妈,大多是更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妈妈,在我心目中,她们都是学习型妈妈。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好学而不盲从,有主见但不强加于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孩子有更清醒的认识,心态积极开放,敏于自省,勇于成长。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她们不是从不焦虑,从没有困扰,而是她们善于更快地自我觉察和反思,调整心态,改变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且,她们大多有着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和化解危机的能力。用最简单的话来解读就是:她们的内心有更为强大的爱的力量。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动力、智慧来源和最终目标,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学会爱是第一课

    湘梅:这是优秀的学习型妈妈。但还是有很多妈妈即使天天看书学习,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收效甚微。我们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

    刘莹: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幸福感与童年时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六七岁以前更为关键。这个时期,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比智力发展对人一生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在生命的早期,能否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能否与他人特别是与父母亲人和谐相处,会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程度。

    所以我认为,爱,应当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父母首先要学会爱,为孩子做出爱的榜样,爱孩子、夫妻彼此相爱、爱父母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世界,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爱自己。年幼的孩子也许听不懂我们的说教,但是看得懂我们的生活,父母的言行情感会深深印在他们的心灵之中,影响深远。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湘梅: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你感觉年轻父母们在学习方法上有问题吗?

    刘莹: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最不好的学习方法是学而不思,思而不行,要学、思、行并重。

    学习做父母,学会爱,有许多种方法。个人认为自己看书、听老师讲课、记成长日记、与其他父母交流分享、参加亲子工作坊等等都是可行的办法。哪怕看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或者心理访谈类节目,也能从他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甚至看看《动物世界》节目里动物们怎样抚育后代也能受到教育,因为那是自然之道啊。当然,不管学到什么理论,得到什么启示,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才更有可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获益。

 

    湘梅:我感觉,在这个信息时代,父母获取育儿知识的思路变了。不再是只听专家的,而更看重与其他父母之间的交流。

    刘莹: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位父母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成长环境,因此每个家庭都是一套与众不同的生命能量系统,其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方式没有一家是完全相同的。尽管其中有相通的部分,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但在具体方法上万不可教条。要智信,不能迷信。在别的孩子身上有效的方法,对你孩子来说也许就不灵,适合另一个孩子的成长模式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太迷信别人成功教子的经验,结果难免会让自己失望。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教育自己孩子的智慧不在别人的大脑里,而是在自己的心中,只要你愿意去深入探索和思考。

    所以,我们向他人学习时最重要的不是模仿人家的方法技巧,而是要思考方法技巧背后的心态和观念,对照反思自己。如果心态和观念没有改变,方法技巧要么在需要的时候根本用不上,要么还可能弄巧成拙。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湘梅:你认为自己是个学习型妈妈吗?

    刘莹:做学习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我的理想,这些年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以前是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只不过两年前有机会重返校园,又继续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所以,我现在是个“全职学生妈妈”,一个很特别的身份,呵呵。

 

    湘梅: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了重回校园?

    刘莹:做了许多年亲子教育传播的工作,能有这样几年时间沉淀下来,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倍感珍惜。我是在自己的不惑之年,儿子即将上五年级的时候考入北师大读研的,一方面是圆自己一个梦想;一方面是为后半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在家人、孩子更需要我的时候,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父母的人生选择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其实,我也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第一,人要有信念、有梦想,要相信自己,一切才皆有可能;第二,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就像他喜欢玩游戏一样,是一件可以用来享受的事情;第三,人要懂得取舍,要选择自己最应该做、最喜欢做的事情,才不会有遗憾。这些道理他现在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相信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萌芽开花的。

    另外,我也希望自己在儿子青春期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让这个令许多父母头疼的艰难岁月过的尽可能平稳、快乐一些,避免人们所说的“青春期VS更年期”的尴尬发生。目前看来情况还不错。

 

    湘梅:回到校园后的系统学习,对你教育孩子有帮助吗?

    刘莹:聊起儿子的话题,从小到大将近14年的故事太多了,还是说说现在吧。儿子去年升入初中,这一年之内,身高猛长了十来公分,已与我齐肩,说话的声音也从稚嫩的童音变成了青涩的男声,力气大了许多。特别是遇到和我有意见分歧的时候,眼神语气中还多了几分桀骜不驯。刚开始时我对这一点是很不适应的,甚至有种受伤的感觉,常常莫名其妙被儿子否定和顶撞的滋味真不好受。

    好在心理学的学习告诉我,这是这个年龄男孩特有的变化,拒绝对父母特别是对妈妈的认同,以显示自己已经是大男孩的身份和主见,并不是他内心存心要与妈妈作对,也不意味着他在感情上与妈妈的疏离。为了配合他成长的脚步,我也需要及时做出改变。如果我能接纳他的变化,多理解少说教,多信任少干预,这个阶段就会比较快、比较容易地过去;如果我与他对抗,训斥批判,上纲上线,那就是恶梦的开始。

 

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在6岁前

    湘梅:青春期是令很多父母担心的一个时期,怕出现亲子危机。

    刘莹:其实,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基础都是在6岁以前打下的。因为6岁以前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依恋程度最深,父母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爱和崇拜的人,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孩子会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如果此时孩子得到充分而健康的爱,他就会自信、自爱,也会关心别人,爱别人,长大后他自然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得到更多的爱,他的生活也会因此更加幸福。因此,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情感教育远比认知教育要重要的多。

    这是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的道理,通过学习我也有了更多理性认识。原来我是完全不能理解孩子仇恨父母这种现象的。但是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案例,童年创伤给人一生带来的影响让我触目惊心。许多父母以爱为名,做的却是伤害和扼杀孩子感情的事,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内心深处也不是有意要伤害孩子,而是不懂怎样才是真的爱孩子,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多半也不懂。

    “父母皆是祸害”这个在网络上盛极一时的话题令许多人震惊,还有许多家庭矛盾和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这个问题。我相信,在许多愤怒、指责、怀疑、控制、暴力等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与爱相关的故事,需要我们去解读和感悟,并引以自省。

 

    刘莹说,她相信,孩子都是带着使命走进我们生命的天使,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小老师,他们身上所有的特质,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是有意义的。他让你有机会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你要对他心存感激,珍惜他给你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你改变了,孩子也自然会改变,这种改变越早发生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爱是有强大力量的,它能让的幸福,也能让人不幸,真爱更需要有智慧。为了我们和孩子的幸福,学会爱,珍惜爱,这是为人父母者最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第一课,这堂课应该贯穿我们的一生。

 

刘莹推荐“学习型父母”学习书目

《爱的艺术》(美)弗洛姆 著

推荐理由:爱是一种心理能量,也是一种生活能力。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真爱的道理和方法,也告诉我们——学会爱,才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 著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著

推荐理由:这两本书里面有很多详细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对于学龄前孩子的父母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以防患于未然。

 

刘莹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14岁男孩的妈妈。

   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及亲子教育传媒相关工作,曾任摇篮网主编7年,短期担任宝宝树客座主编,近年来专注于心灵成长与教育智慧的潜修与实践,并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及亲子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