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大学学了四年学前教育,究竟学到什么?我承认,那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如果不去翻书,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但是,留在脑子里,对我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却是一种儿童观。
记得好象是上学前教育学课,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讨论,儿童是什么?有人说是小树苗、有人说是没长成的“小人儿”,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一张白纸,所以要认真地描绘。我相信,这是许许多多父母的共识,并且也有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在宣讲着“白纸论”。可我的老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你凭什么把孩子当作一张要你来描绘的白纸?就因为他的生命是你创造的吗?”
那堂课让当时还年轻的我真正开始思考一个词——尊重。
那堂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常。
尊重生命——当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用这种态度对待所从事的母婴工作;当我成为母亲后,一直都在努力地用这种态度对待我的孩子。说努力是因为,这不是说说就能做到,并且做好的,我需要不时地提醒和修正自己。
可是在别人眼中,我的这种儿童观却经常被误解,而且是极其矛盾的解读,要么认为我娇惯孩子,要么认为我对孩子大大咧咧。
误解一:把尊重当娇惯
总有父母为孩子内向、胆小,或者太调皮、好动而发愁,咨询该怎么教育。甚至有的直接问:“我怎样才能改变他的个性?”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既然是礼物,就没的挑,给什么是什么。所以我认为,所谓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个性是很难被彻底改变的,如果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的先天个性,发现他的优势,就是在跟自己、跟孩子过不去了。
熊壮壮是AB血型的孩子。不能说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绝对科学,但多多少少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比如说,AB型的人会对人有一种天生的距离感。这一点在熊壮壮还是个小婴儿时就表现出来了。抱着他在小区里晒太阳,人一多就开始烦躁不安,皱起小眉头。
我的一个同学,在幼儿园做园长,她女儿也是AB血型的。比熊壮壮更甚——上的是妈妈任职的幼儿园,可拿她妈妈的话说,直到中班还属于“观察者”,整天溜边儿站着,很少融入集体活动中。但是,她的妈妈能接受这个事实,从来没有强迫或苦口婆心地劝导她,而是以极大的耐心等待着她有一天终于自己主动参与到集体中。这种一个懂得孩子心理,并尊重孩子的妈妈,她本来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的,但她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孩子从主观意愿上加入一个小社会,才是真正地接受并适应了这个环境。
有次上她们家做客,聊起了AB型孩子的共性。她有意地统计了幼儿园AB型的孩子,并经常与他们的家长保持沟通。据她的观察和了解,对待这些孩子最忌简单直接的方式,他们是一定要有个回旋余地的。如果想让他们停止某个活动,直接说:“宝宝,把玩具收了吃饭。”他们很少会接受这个命令,要么坚定地拒绝,要么充耳不闻。他们非要听到:“等你把这张拼图拼好,咱们就去吃饭好吗?”才会跟你商量,继而接受你的建议。
园长妈妈认为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很有效,但却经常遭到老公的痛斥:“你就惯吧!什么都依她,到吃饭时间就去吃饭,有什么好商量的!什么事都讨价还价还了得?”
这种话我太熟悉了!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总结出与AB型孩子沟通、相处的技巧,可是,却担上了“娇惯”孩子的恶名。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商量”就是一种妥协,而妥协用在孩子身上,便是娇惯。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要对小孩子严格要求的。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对什么血型的孩子,都应该以商量的态度来对话。不是家长高高在上孩子就会心服口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我有时控制不住情绪,对熊壮壮大呼小叫的时候,他回敬我的也相当恶劣;当我与他协商的时候,即使表情严肃,他也不会粗暴地回应我,因为我的态度和措词还是能让他感受到尊重,他从我这里获得了尊重,便也会尊重我。
误解二:把尊重当忽视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应该接纳他,体谅他,而不是上手替代,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通常,孩子萌生自我意识时,独立性就开始增长,他们在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拿筷子吃饭等。2岁之前,孩子花费很多时间,做的还不像样,但是,父母仍应尊重他们,让他们学着去做,并且给予鼓励。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好是站在协助者的立场去帮助孩子发展,但怎样协助才是最利于孩子的呢?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也会产生困惑。
有一位来咨询的妈妈就问我:“我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知道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这样可以培养他的注意力。可我们家老人却总是批评我,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总让孩子一个人玩,会不会自闭?”
我们姑且放下自闭的话题,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我认为这位妈妈做得很好,她儿子已经三岁多了。这么大的孩子,当他在游戏或生活中需要的帮忙的时候,一定会主动说出来的。他只顾玩,不理你,就说明他不需要你,大人就该尊重他,不去打扰他。很多孩子都因为总是被打扰而脾气暴躁,做出对大人不礼貌的言行。还是那个道理:你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你。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误解。
有次带熊壮壮在游戏场玩。他玩得很开心,我坐在一边看杂志。他可能是玩得太疯,被口水呛了一下,咳嗽起来,但他没来找我,我也就没管他。没想到一位好心的奶奶看不惯了,对我说:“孩子都咳嗽了,你怎么不管呀!赶紧给喂点水去!”在她老人家眼里,我绝对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老人也是好心,我只好解释:“他真要特别难受会来找我的。”“孩子知道什么!你当妈的不管,他们就知道玩!”我不敢再言语,但也没有去“烦”熊壮壮,我很清楚,就是举着水杯过去,他也不会赏脸喝一口,只会给我一脸不耐烦。
还有,就是当孩子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觉得应该和孩子一起看,并且指导他。但指导也应该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比如,熊壮壮看到特别可笑的地方,一般都喜欢和我分享,会让我重复一遍那句可笑的话,或者问我:“他们刚才怎么了?”这时候,我才会跟他对话。当他看不懂的时候,也是随时会发问的,不用我随时随地做“讲解员”,那样,他反倒认为我不信任他,以为他看不懂,小小的自尊心便会有些受伤的感觉。
孩子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每发展一种能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成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蒙台梭利说,教育不是成人教孩子,是成人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成人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练习的机会,给他做的机会。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20个尊重孩子的表现
怎样做才是尊重了孩子?总结一些教育研究成果,再结合现实,我以为,能做到如下20条,就够得上尊重孩子的父母了——
1、投入感情地和孩子一起玩。
2、赏识孩子的才能。
3、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5、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你的事情。
6、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7、不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8、不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9、让孩子自己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
10、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
11、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12、允许孩子犯错误。
13、爱惜孩子的东西和时间。
14、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15、不借孩子出气。
16、履行自己对孩子许过的诺言。
17、不挖苦嘲笑孩子。
18、不在人前评价孩子。
19、总能看到孩子的优点。
20、不会偷偷走近一个正在做着错事的孩子身旁。
本文发表于《妈妈宝宝》杂志2009年第7期“湘梅亲子吧”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