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甘青川游流水账之二: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

(2013-08-05 16:26:36)
标签:

旅游

旅行

休闲

分类: 旅行手记

 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

 

麦积山地处甘肃天水市东南的麦积乡,因山体形状如麦垛而得名。麦积山属于西秦岭山脉中的小陇山,海拔1742米,因地处高原,实际上山顶离山脚才一百多米。

虽然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但与其他三个比较起来,麦积山石窟知名度似乎要小许多。若不是因为这次行经天水,还依然不知道它的存在。

710日,早餐后收拾行李退房,由天水市秦州区开车直奔麦积山。麦积山石窟景区门票70元,景区大门离石窟距离比较远,因当天还要赶几百公里路去青海,为节省时间买了每人15元的往返电瓶车票,直接坐车到麦积山下。

麦积山景区绿化很好,一路上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到了山脚下,抬头仰望,但见一座红褐色的麦垛形状的小山矗立眼前,山虽然不高,但山体如一个巨大的啤酒水桶般光滑陡峭,远望过去,只能看到山壁上三尊顶天立地般的佛像和曲折往复的凌空栈道。

http://s12/mw690/53af62d0gx6BCjPgA9t2b&690

http://s16/mw690/53af62d0gx6BCjShCz58f&690

 

在很大程度上,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据资料显示,麦积山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


由于麦积山山体为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利于精雕细镂,而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且绝大部分泥塑都是彩妆。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在麦积山东崖,第三四窟之间的崖面上,曾经有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的铭刻:麦积山胜迹始建于姚秦,成于元魏,经七百年四郡名显,绍兴二年岁在壬子兵火毀。这是麦积山已知的最早的题记。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山体加固工程中,该题记已被水泥糊住。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但麦积山石窟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进入石窟参观之前,会先经过麦积山脚下的瑞应寺。“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乃瑞应寺的门联,据说是民国人士罗家伦所题。瑞应寺已在文革中被毁,现辟为麦积山历史文物陈列馆,内有一些石窟佛像的复制品和麦积山全景沙盘。

http://s13/mw690/53af62d0gx6BCk0bqXyfc&690

麦积山石窟虽然是四大石窟中我最后一个听到的,但却是第一个看到的。之前并没有参观过任何石窟,所以也无从比较。没有请导游,我们只是沿着在密如蜂巢的洞窟外凌空架起的栈道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同行的一位恐高,虽然只是140多米的小山包,由于栈道架在绝壁上,他走到一半的高度,再也不敢往上走了。

http://s5/mw690/53af62d0gx6BCnxPHla64&690

http://s14/mw690/53af62d0gx6BCnzpaVv9d&690

虽非节假日,游览的人也并不见少,没时间从容端详每一座雕像。不知其他三大石窟情况如何,麦积山的绝大部分石窟都被细密的铁丝网蒙上了,确实是有助于防止游人破坏文物,但观赏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有些需要把脸紧贴到铁丝网上才能大概看到里面的景象,很影响观赏效果。

http://s9/mw690/53af62d0gx6BCnQSG5a98&690

 

从麦积山景区出来,已近中午。景区外有很多农家乐,可以吃饭住宿。找一家农家乐解决了午餐。中午十二点半上G30,一路高速直奔兰州。下午四点半到达兰州收费站,开车在兰州市里晃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住处,沿路看到宣传海报,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兰州段马上要在这个城市举行。

没吃到想象中美味的兰州拉面,找了个小饭馆勉强解决了晚餐问题,开车继续上路,目的地西宁。

天水至兰州的高速两侧由绿到黄,由植被到黄土,越往西越苍凉。出了兰州由G3G6,路边的景色越来越荒。山坡上越来越贫瘠,几近于寸草不生。

http://s11/mw690/53af62d0gx6BCkLcGDw4a&690
    (109国道,多亲切的名字。从北京门头沟出发,沿着109国道,总有一天也能到这里的。)

下午七点半,过G6青海收费站。两边的山坡依然荒凉,但山间的距离开阔起来。两侧连绵的山脉形成两道天然的屏障,公路两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庄稼就像一条宽阔而平缓的绿色河流,在山间流淌。光秃秃的山坡和山间平地上绿油油的植被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似乎在贫瘠的对比下,富饶的感觉才更加强烈,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绿洲”“走廊”这样的词汇。

小学时,记不清是在地理还是历史书上知道了“河西走廊”,在当时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小人儿脑海里,“河西走廊”就被想像成这种景象:在干燥贫瘠的沙漠里,突然出现一团团一簇簇绿色的树林和草地,被称做丝绸之路的那条路就应该从这样的绿丛中穿过。驮满绸缎和货物的骆驼队在绿荫下鱼贯而行,洒下一路清脆的驼铃声……

晚上九点,出G6西宁收费站,进入西宁城区。夜色中的这座城市看起来繁华、时尚,完全不是想像中落后边远地区的景象。

找旅店休息,准备第二天去见青海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