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宁都直隶州志 [地方志] / (清)刘克斋主修; 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
ISBN:(精装)
作者:刘克斋 清 主修
出版社:赣州 : 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年份:1987.12
页数和开本: 988页 : 地图 ; 26cm
一般附注:据清道光4年(甲申1824)刊本点校
书 名 江西省寧都直隸州志—華中地方882(全八冊)
作 者
出 版 社 成文出版社
书 号 6001-0870-4
丛 书 中國方志叢書
开 本 大16
出版时间 1989年3月
定 价 ¥5,084.00
图书名称:宁都直隶州志三十三卷
书籍作者:清.黄记纶,杨锡龄等纂修
图书出版社:成文出版社
图书品相:十成
库 存 量:3 本
图书价格:4829.80元 优惠价: 4105.33元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图书标签: 成文出版社 出版社 州志 三卷 等纂修
上书时间:2011-04-09
如果谁能从图书馆借阅,最好把其中关于廖姓的部分复印下来。
http://www.ningdu.gov.cn/tsnd/kjyl/kjnd/200810/t20081021_7609.htm
这个网址是江西宁都县历史知名人物的介绍,其中有好几个廖姓人士。建议大家点击进入看看。
比对族谱与《资治通鉴》等资料,发现族谱上记载廖爽初知虔州,可能不实,但当过韶州刺史和永州刺史属实。
廖爽到底是虔州人还是本人或先祖在虔州做官,因官占籍,欢迎大家发表看法,但族谱上说廖爽是南阳人,这一点在宁都县政府网站得到部分证实。
如果族谱上记载的廖爽的唐末进士身份不能得到证实的话,那他参加唐末农民起义成为虔州刺史卢光稠的部将就很有可能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与廖崇德的关系就可进一步去考证。
廖爽
廖爽(五代中期在世),江西省虔化人今(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先为武将,后任刺史。为廖崇德后裔。唐光启元年参加卢光稠与谭全全播组织的农民起义军,为卢的得力部将。后梁开平五年卢光稠病逝,其子卢延昌接任镇南军留侯,即上表于后梁,授爽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从四品官)。到任不久,即被岭南害据者攻击,遂率家族兵要数千人全部逃奔湖南。楚王马殷听从他的意见,命他率兵攻打。于是接连夺得了桂管(今广西桂林)地区十八座城。事见《三楚新录》、《十国春秋》。
卢光稠18岁那年,时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他结识一位武林艺友,名叫廖爽,是虔化县怀德人(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本来就崇尚国家统一的卢光稠,审时度势,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派员赴开封禀奏后梁太祖,表示愿意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后梁太祖大喜,立即准奏。遂于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及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南边诸县。后又建镇南军,以卢光稠为留侯,并加封其为“舟汝王"及太保太傅。至此,卢光稠仿佛有了依靠,周边的割据势力也不敢贸然前来侵犯,虔州、韶州等领地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卢光稠病逝后,谭全播拥立卢光稠的长子卢延昌继承父位。卢延昌继承其父符印后,均执行其父先前制定的外交策略,集中力量防御南汉。谭全播不但自幼勇敢且有胆识.为人秉性忠诚正直,自拥兵举事以来,。他全心全意拥立和支持卢光稠,卢光稠病逝后又全力辅佐卢延昌接替父任。但卢延昌能力有限,又好游猎,有的部将便开始打自己的算盘。百胜军指挥使黎求于唐开平五年(公元911年)冬,将卢延昌杀害,自任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谭全播洞悉黎求的阴谋,但黎已手握重兵,谭奈何他不得,并预测到他的下一步计划可能便是要杀害谭自己。于是,谭全播就称病闭门不出。谁料,不久后的一天,黎求突然暴病而死。牙将李彦图取而代之,也自立为王。对于李彦图,谭全播更是看穿了他,他和黎求都是一路货色。谭照样称病,并称病情更加严重,杜绝与外界来往,暗中却始终关注李彦图的一举一动。
黎求、李彦图搞阴谋篡权的时候,被岭南割据者刘岩刺探清楚,‘即发大军围攻韶州。刚接任的廖爽(卢光稠的部将)一看,寡不敌众,又知虔州内部有乱,肯定无援,本欲率众撤回虔州,不料已被截断退路,只得率众突围奔往湖南,欲投楚王马殷麾下。当时马殷以为廖爽所率领的数千兵丁是高门大族子弟兵,恐难领导,拒不接纳。马的幕僚规劝说:“廖者料也,马得料必肥,是国家强霸之兆、。"于是马收留了廖爽,命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刺史。以后廖爽曾连拔桂管十八城。(事见《宁都直隶州志·廖爽传》,注明出自宋周种撰写的《三楚新录》与清吴任臣撰写的《十国春秋》)
廖爽被迫率众退出韶州的时间是后梁乾化二年(公 元912年)春。
廖匡图,字赞禹,原籍江西虔化县,随父亲廖爽投奔长沙均殷。起初马殷因廖爽豪侠多侣,恐对自己不利而拒绝接纳。有部下劝谏说:“廖者,料也,马得料必肥,这是霸主之兆啊!”马殷才以礼相待。廖匡图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马希范置天策府十八学士时,他虽名列第八,但实际上是众学士之首。可惜他生前所作的诗集2卷,都已佚散,仅余4首传世,已难以看出其特色。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495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