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3G:看不懂的品牌 说不清的资费
(2009-06-23 20:18:55)
标签:
电信手机3g联通套餐资费品牌沃woit |
分类: 行业观察 |
随着电信、移动相继推出自己的3G品牌后,在大家对联通3G品牌的期待中,中国联通的“沃”可谓横空出世。不过“沃”不是联通的3G专属品牌,而是全业务品牌。关于这一点,不仅外面的人搞不明白,联通自己人也都搞不明白,许多人都认为“沃”就是联通的3G品牌了,其实“沃.3G”才是。
可是,就是这个“沃”大家也看不明白,尽管它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和许多省的卫视轰炸了很久。我总结为:“沃”一出来,先是把大家砸晕了,接着是把大家给吵晕了!真正的卖什么不吆喝什么。实在是高!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策划和设计出自大公司之手,而且有一套很好的说法,高明得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楚、看不明白。于是,中国联通赶快出来给出解释,说“沃”这个字的溯源来自《资治通鉴》里的“沃野万里”,而且是从甲骨文的“山”与“日”中,找到了“沃”的雏形。
实在是非常的有文化、非常的阳春白雪!可是,我以为一个品牌的推出不能让受众很清晰的领会、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和你的意图,那么,这个品牌至少从传播和理解的角度来说就不是很成功的。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从甲骨文和《资治通鉴》里去溯源这么个东西出来。联通自己的解释是:“沃”在承载其品牌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也表示了对未来科技时代的一种惊叹。
确实让人惊叹啊!移动的“G3”没有让人惊叹,可是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了,再加上一句“引领3G生活”,“G3”、“3G”就更明白了,纯粹就是大白话。联通要的就是你不明白,谁让你没文化呢!
于是大家对于“沃”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解读,有人想到“沃达丰”、有人想到“沃尔玛”、有人想到“三天夭折”,还有人想到我们的国骂“我(沃)靠”,甚至将联通“WO”的两个标志交叉叠加到一起,加上动画,把“精彩在沃”的宣传口号倒过来读成“我(沃)在采(彩)精”,活脱脱演变成了一场形象的性事。
当大家仍处在“沃”的晕眩中的时候,联通的3G在5.17开始了全国首批55个城市的试商用,于是一下又把大家的眼球吸引到了它那说不清的资费上,引来众多非议。
首先大家是觉得贵!中国联通此前已公布的3G手机套餐,基本套餐从186元至1686元共7档。大家根据186元套餐包含510分钟国内语音通话一算,相当于每分钟0.36元的通话费。于是都喊高了!另有三档更低的套餐已制订,暂时还未对外公布,也不知道从何考虑,先推高的,再推低的,是从一开始就要把门槛设搞吗?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联通又坐不住了,像解释它的“沃”一样,又匆匆出来澄清,说大家搞错了!误读了!我们的资费并不高!具体是这样解释的——
联通3G套餐并不只是语音资费,也就是说,每档套餐内的语音资费看似可与2G类同,但实际上每档套餐还包含了大量其它3G业务,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套餐总价格来计算每分钟的语音通话资费。同样以联通186元套餐为例,其中包含的510分钟国内语音通话价值59元,实际单价为每分钟0.11元,而不是大家算的0.36元。
而且,上述3G套餐中的语音资费并不是指本地通话,而是指本地通话、漫游费、长途电话的统一价格。也就是说,无论在哪里用联通3G手机,均是一个价格。这与2G资费均为本地通话完全不同。
“套餐听起来费用较高,但其中每档套餐数据业务占70%,语音通话只占30%。”联通3G套餐中数据业务占据主要比重,语音通话价值占比较低,完全瞄准中高端用户和时尚用户。对此,中国联通称,这是因为“数据业务比重大、语音资费便宜”正是联通3G套餐的设计原理之一。
我完全同意联通的解释!也完全相信他们的初衷和算法!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联通无论是推出品牌还是发布资费,都会让大家产生如此多的误解和误读?都需要反复站出来解释、澄清?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把话讲清楚、说明白了?究竟是联通太聪明、用户太愚蠢呢?还是联通太愚蠢、用户太聪明?是联通把用户的理解能力看的过高了?还是用户把联通看的太低?
通信服务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要别人明白、接受你的服务,首先要学会把话说明白、把事情说清楚了。联通看来还要在这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希望不要再看到联通出来解释、澄清什么了,相信老百姓自己能看明白,或者说你要想尽办法让老百姓看明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