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蓝天还能持续多久?
(2008-08-26 07:24:10)
标签:
奥运轻度污染蓝天限行环境北京 |
分类: 我看奥运 |
北京的蓝天还能持续多久?伴随为奥运环保而强制停顿的经济活动逐步复苏,这种疑问已日渐迫近。对享受了清新空气的北京市民来说,“回到过去”肯定是不愿选择的糟糕方向。
但不管怎样,熟悉了高速增长和激烈变动压力中国人总算通过奥运,体会到清洁的空气、清澈的天空以及疏朗的交通,与高速增长同样重要。
闭幕式上狂欢的运动员们不再坚持之前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担心。不止是他们,北京的百姓们也惊喜地看到,以前难得一见的蓝天出现在北京的次数是如此密集,这是昔日北京的典型景象。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奥运16天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整个奥运期间收获了10个优,7个良。而之前的16天,则是9个良,3个优,4个轻微污染;再前退16天,则是13个良,2个优,1个轻度污染;再之前,则是12个良,4个轻度污染,没有优——前后差异之大,一目了然。
紫竹院路横跨街道的人行天桥,时有夜间锻炼者在其上跳跃健身。路人经过,很难不为他们担心:连接西二环和西三环的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在有尘土味的环境中沉重喘气,显然有害无益。如今,同样在这些桥上,空气明显清澈很多。
中国的环境危机,一度成为北京奥运的重要障碍。14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入——200余家重污染企业搬离京城,更多地铁线路迅速开通。而京奥前后采取的应急性环境治理措施、周边省市为换得北京清洁的空气而不停关闭车间,甚而做好车辆限行准备等等,更使得北京在历届奥运会主办者中,成为为环境买单最多的城市之一。
中国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布的信息说,奥运会开幕式前,北京因静态天气而导致污染含量上升,为迅速降低污染,北京周边的天津、河北的诸多企业奉命停产——一切有如战时,惊心动魄。
这应是中国高度统一的国家动员体系下的特例。车辆单双号限行、污染产生企业停业、建筑工地也需停工——经济活动主动让路,为中国贡献“绿色奥运”付出了牺牲。
樱花东街上,一间时装店的老板担心地看着客人失望而去,这里已一个多月未有更新货物,交通管制让进货需要支付的运费比以往贵了一倍,而且时间也无保证。“等残奥会也结束了,可能就正常了吧。”
北京的环境紧急动员状态,在残奥会结束后,自会回归“正常”。人们担心的是,饱受诟病的污染和浑浊会否卷土重来?公路是否又会让人绝望般地拥堵?很不幸,答案很有可能是“会”。环境治理的长期和复杂很难产生“吹糠见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