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网通这6年(1)

(2008-06-25 13:53:05)
标签:

求职

南方测绘

广州高科

网通

企业刊物

分类: 人生记忆

我的网通前传

——我在网通这6年(1)

 

为了便于偶尔进到我的博客看到这个系列的文章的博友理解我在网通6年的遭遇,有必要先把我来网通之前的大致情况先交代一下,也算是个个人的历史背景。

 

1991年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贵州的一个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从事水电测量工作,大学学的是工程测量,最近看到报道说,测绘仍是全国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虽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来在大学的重组过程中合并到了武汉大学。

 

在水电设计院一干就是6年,那可真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啊!20岁走出大学校门,1993年,22岁的时候,我入了党,并被任命为测量队队长,成了当时整个局里最年轻的管理干部,技术上也很拔尖,手下也有了那么十几二十号人,有好些还是50来岁的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工程师。还花14000元(其中有8000元是找天津一个同学借的)有了一套新建的80多平的集资房。

 

但一直都想离开那个地方,虽然是我的家乡。觉得自己屈才了,觉得自己大学的同学在学校里时成绩和表现都比自己差的都去了广州,我凭什么要呆在这里。于是一心想出去,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和求职网站这种东西,只能天天看《中国青年报》,在上面搜寻偶尔出现的招聘启事,然后查单位资料室里的《中国勘察设计单位名录》,找广东的勘察设计单位,一个个发手写的求职信。

 

更有甚者,当时看到一本广东这边出版的《黄金时代》的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写道《10万人才下广东》,其中提到江门市的市委书记古日华(想不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啊)说江门到XX年需要20万人才,但现在只有10万,于是我就直接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这封信还真转到了江门人事局,他们还专门给我回了信,说愿意提供帮助。

 

但我还是靠自己联系到了珠海勘察院、江门供电局这样一些单位,后来又有朋友帮忙联系了珠海房管局,但都没能去成,因为双方都是事业单位,必须要办理正式调动手续才可以,而我所在的设计院死活都不放我走。

 

终于,在1996年的时候,有了一次机会,因为我已经是测量队队长,所以能定期收到广州一家叫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的邮寄给我的他们自己办的《南方测绘》杂志和《南方测绘》报纸,正是这一张小小的报纸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轨迹。

 

其中的一期报纸上,看到了他们要招聘报纸和杂志主编的消息,我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递了求职信,他们还要求提供写的一篇文章,记得当时写的是《南方可以说不》,因为当时正在流行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我也正好看了,而南方公司一直都是宣扬测绘仪器的国产化。没想到他们看上了,那篇文章也登在了他们杂志封二的位置上。

 

1996年底,我到广州南方公司面试,第一次到广州则是1994年去珠海房产管理局。确定下来后我就回设计院办理调动手续,努力了两个月,还是不行,我只好辞职,并退掉了那套80多平米的房子,8000元还了同学,调动花了2000元,剩下的4000元就给了当时还在贵州财经学院上大学的小弟。我要空手去到广州,这样将来如果发迹的话,才能讲述自己光辉的发家史。

 

1997年3月,我终于来到广州,在南方测绘任宣传策划部经理,同时兼着杂志和报纸的主编,还有一份内参的编辑,开始了我的“文字生涯”。

 

2000年3月,也就是刚刚三年后,我离开了这家公司,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测绘是一个相对比较狭窄、比较封闭的行业。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到人才市场,本来是去帮我弟弟看看的,他当时在武汉的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想到广州来发展,没想到就看到有招聘编辑什么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想过,还想在这家公司做一辈子好了。

 

于是从2000年3-6月,这3个月的时间里,我去到一家叫白马信息产业集团的公司,白马广告是很有名的一家4A的广告公司,尤其是他们全国的候车亭广告“封神榜”,白马信息是一家兄弟公司,当时主要定位在互联网领域,我们做一个叫G999的网站。我在这里负责内容,因为是刚开始,其实就有点相当于后来的内容总监什么的,那是我第一次触网,之前从来没有上过网。

 

在白马虽然只有3个月,却有几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一是去应聘的时候,我不知道直接面试我的就是白马三兄弟中的老二,也就是我后来的董事长,白马集团的国际副总裁。另外他旁边还坐了一个人。他问我平时都看些什么报纸、杂志,我说看《南方周末》、《IT经理世界》,他就问:“你不看《羊城晚报》这些报纸吗?”,我说不看,我对那些人咬狗、狗咬人的事情不感兴趣,我认为那些都是些市民新闻。后来,我才知道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就是《羊城晚报》的一位副总编,是他的好朋友,也是我后来的直接上司,我们后来所有的文章最后都是由他和《新周刊》的总编签发的。他偶尔也给我们培训培训。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当时发现这帮人怎么上班的时候都是开着音响边聊天边干活,可一下班却反倒牙雀无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在聊天呢,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了网上聊天,发现互联网可真是神奇!我们当时的人员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有刚从国外读完MBA回来的,有个哥们是中山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湛江市政府做了几年政策研究,觉得很无聊出来的,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读书去了;还有一个是原来在AC-尼尔森的,一个很高大壮实的女人,据说当初是广东省篮球队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刚从广东外贸大学毕业的男生,一个是广州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广州小女生。后来,我才知道,我竟然是这批人中当时薪水拿得最高的一位。

 

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小男生和小女生身上,一天中午,只听这个小女生大叫一声说:“那个男的说要和我做爱,怎么办?”勇敢的小男生冲上去说:“我来搞定他!”可见我们那个时候的氛围有多么的轻松,因此,虽然我在那里只呆了3个月,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3个月,我当时甚至想:难道我真的是为互联网而生的吗?

 

可是,3个月之后,我还是离开了,这次完全是看在了钱的份上!尽管此前白马的老板已经找我谈过,说要为我制定一个完整的薪酬计划,还想让我去白马户外广告的封神榜那边去做办公室主任。

 

我去了一家叫广州高科的公司,注意,是广州高科,不是南方高科,虽然名气不如南方高科大,但绝对是一家比南方高科优秀得多的公司,做通信设备的,当然和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比起来,就实在是一个小公司了,我进去的时候,公司一年有7000万左右的业务收入。

 

进这家公司也是有些机缘巧合,我之前在南方测绘的时候,我们的两个朋友在给这家公司做管理咨询,于是提议他们应该做一份企业刊物,可以提升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推进销售,并向这家公司的老板推荐了我。

 

于是,从2000年的6月到2002年的7月,我在广州高科担任市场部经理,同时创办了一份叫《高科通信》的杂志,兼任这份杂志的总编。这本杂志在整个通信行业内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最让我骄傲的是,完全凭着个人的努力,这本没有正式刊号、也没有任何名气的企业刊物采访了通信行业里众多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我亲自联系并采访的有中国通信行业的第一位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先生、周炯磐先生、中国电信集团的韦乐平总工、中国联通的刘韵洁副总裁、中国移动的李默芳副总裁(当时还是总工)、中国邮政的武士雄副局长、我国的光纤先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赵梓森院士,还有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邬贺铨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的林金桐校长,以及北邮的历任校长、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的崔勋局长,当然还有我后来在网通的老板。

 

2002年7月,我到了网通,关于为什么要去网通、如何去到网通、以及在网通的种种遭遇,请听下回分解。

 

认识我的老板——我在网通这6年(2)

从未想过要去网通——我在网通这6年(3)

怎么就想到要去网通了——我在网通这6年(4)

一封信让我进了网通——我在网通这6年(5)

打了一场官司——我在网通这6年(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