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恻隐之心blog爱心良知王石 |
分类: 坐而论道 |
四川发生大地震,每天看电视,稍微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感觉不安,总会问自己:我能为灾区做点什么?不可能人人上前线救灾,于是捐献善款便成为大部分民众和单位表达爱心的普遍方式。
全民募捐是令人欣喜的,不过,关于募捐的争执、争吵乃至谩骂却也此起彼伏,那么,募捐的意义究竟何在?为什么要募捐?日前,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说:“募捐不应该成为一场运动,不宜以行政为主导的传统动员方式强制推行。”而事实上,现在大部分的募捐都是通过行政单位发动。第一次大家自愿掏钱,第二次、第三次便有了变相强制的意味。单位与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甚至还有指标,异化为政绩工程。募捐本身变了味。
那么,募捐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是因为缺钱需要全民动员吗?中央政府的历年财政盈余,足够担当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职责。之所以还需要国民捐献,与其说让他们献金钱,不如说让大家献爱心。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好的公民教育了。不过,人在做善事的时候,最忌讳的是被强制。献爱心贵在自愿。爱心是人们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它来自人性深处的善根,在特定时刻被激发出来。所谓捐献,无非尽自己的良心义务而已。行善之后,人们会有一种道德快感,从而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一旦捐献受到强制,或者还来不及自愿就被动员了,一切便变了味。摊派式的捐献不仅无助于公民的道德心提升,反而助长功利性动机,甚至引起普遍的反感。
我们看到媒体不断报道某某企业捐了多少钱,某某明星捐了多少钱。很多单位也将职工的捐款数额公布于众,形成攀比之风。攀比善心当然是好,但形成“逼捐”就很可怕。第一批站出来捐款的,包括姚明,后来都在网上遭人辱骂,指责他们捐款太少。本来捐多捐少都是个人爱心的表现,捐多不代表就占据了道德高地,捐少也不代表爱心就少,每个人尽自己的良知和能力就可以了。良知这个东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平时用金钱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战时还是用金钱来比较境界高低,那就说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道德、良知自有标准,不能也无法用金钱的标准替代。
爱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空洞的口号。恻隐之心人人皆有,但需要一种氛围将之引发。比起海外,我们的舆论和社会在营造氛围方面过于幼稚,甚至僵硬。单位里面,像往常的政治任务一样,拉几条标语,喊几句口号,就算赈灾宣传了。没有自发的悼念仪式,没有树枝上的黄丝带,没有献给亡灵的鲜花。行政为主导的募捐,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冷冰冰,没法打动人的恻隐之心、激起人们对生命的深切同情。
海外成熟的捐助经验值得中国借鉴。香港一个小学,建议每个学生到图书馆参加阅读接力赛,阅读10分钟捐献10块。这种将读书与捐献结合在一起的创意,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参加,书读过了,爱心也表示了。捐献活动不该是冷冰冰的同一个模式,它可以是悲情的,也可以是激昂的,甚至是有趣的。
相关博文:
韩寒为何只捐0元?
我们凭什么谴责万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dc79901009fiy.html
做人不能太王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dc79901009ff3.html
这就是王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dc79901009fds.html
捐款、良心、责任与吵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dc79901009fdo.html
你还要抵制家乐福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dc79901009fdi.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