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一哄而上的心理干预

(2008-06-04 13:36:51)
标签:

心理专家

帐篷

孩子

志愿者

分类: 汶川汶川

一直在关注对灾区孩子进行的心理干预,坦率的说,很不放心,之前是对我们实际进行心理干预操作的水平,后来又发现媒体不断的介入干扰。没想到,今天看到在灾区一线的朋友又反映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一哄而上的心理干预,造成对孩子的多次伤害和困扰。

 

那位朋友说:“坦诚地说,我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干预的现状真的很担心。越来越多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志愿者团队,高校心理学院团队甚至国外专家团队涌入灾区,表面上看,这是好事情,可是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灾区尤其是大型灾民安置区的心理干预非常混乱,短时期内不同专家志愿者对同一孩子的重复心理干预过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改变,心理干预的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他举了一个自己亲眼所见的例子——

 

“由于我们的帐篷学校聚集了安置区的很多孩子,这里除了成为媒体记者捕捉的焦点外,也成为很多心理援助团队的捕捉焦点,几乎每天都有好几拨心理干预专家或者志愿者来到帐篷学校,用他们专业的眼光寻找一些孩子来进行心理干预,而这之中,就有些孩子在一天内接受好几次心理干预。”

 

“不仅如此,专家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当时一个心理专家正在给一个小女孩进行心理干预,几分钟后小女孩就流泪了,这时另一个心理专家过来了,认为刚才那位专家的行为非常不妥,原来这个小女孩子在不久前已经接受了专家的心理干预。两个心理专家就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帐篷内到帐篷学校外,可怜的小姑娘脸上依旧挂着泪水,也许小女孩很难弄明白,她究竟应当听谁的?”

 

 

作者说他不是心理干预专家,因此无法从专业角度作出评价,但是经过十四天的灾区经历,他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提一点建议:

 

“心理干预(心理救助)是一种特殊的灾后救援行动,仅仅的理论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仅是心理干预,任何事情,有序则事半功倍,无序则事倍功半。其实无论我们来自何处,都怀着同样一个目的,都是为了了灾区的孩子,因此心理救援团体彼此之间本身就要能包容,组合,这样才发挥最大潜能。政府应当在这方面承担起责任,进行有效的组织,变无序为有序。”

 

他建议“所有到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的团体都应当到灾区指挥机构进行登记,优化组合,相互沟通,协同作战,尽可能地避免短时期内对同一孩子进行多次干预。”

 

孩子心灵的创伤,需要时间去慢慢愈合,心灵援助,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急功近利是大忌。所以,爱,需要热情,但爱,更需要理智。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要再受到震后的伤害,而且是在减缓和消除伤害的名义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