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造园目的之分析

(2013-09-10 08:33:33)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术

中国古代造园目的之分析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gardening

《华中建筑》2013年第09期

 

佘高红  She Gaohong

 

   :从本体论的视角而言,中、西方园林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二者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乃至于发展出不同的技术方法和表现形式。因此,造园目的是理解园林形式、园林创作的艺术与技术手段以及园林审美的基础,也是通达园林本质的起点。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脉络,辅以适当的文献资料,分析中国传统造园目的的变迁。并以此为线索,揭示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本质和园林空间演变的文化逻辑。最后,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价值提出讨论。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  造园目的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Abstract: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garden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Garden. Each has different objectives, technical system, and expressional style. The gardening purpose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garden form, but also the aesthetic value of gardens. Further,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garden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garden, support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rstl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purposes of garde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Secondlyit reveals the essence of garden space and the cultural logic of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garden.

 Key words: Chinese garden history, gardening purpo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value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才基金支持项目(编号A10JB00070)资助

 

1缘起:造园目的研究的意义

为何要讨论造园目的这一话题?因为造园目的回答的是“人类为什么要造园”这一基本问题。如果回答了“为什么要造园”这一问题,我们也就大致回答了“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造园,并形成不同的造园风格”这一问题。

一旦领悟到古人热衷于造园的动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典园林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而且还能根据造园形式与造园动机之间的契合程度,掌握古典园林审美的玄机。此外,对中国造园目的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本质以及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价值的理解。

在风景园林上升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我们同样也需要问一下:今天,我们园林专业的目的何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明确了风景园林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英国造园学者汤姆.特纳谈到园林理论时,将“为什么建造园林”(即造园之目的)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并以此作为研究世界园林史的基本线索[1]。可见,造园目的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快乐的踪迹:中国古代造园目的之变迁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造园与建筑的目的不同。人类建造房子,首先是为了“有室之用”。实用是建筑的第一目的。因此,维特鲁威关于好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中,以实用为核心。坚固乃实用的要求,美观则是坚固与实用的结果。

造园则不是这样,尽管人类早期的园林,的确是从实用的苗圃、菜园或者狩猎场之类的空间转化而来[2],但苗圃、菜园或狩猎场本身不能称之为园林。只有当苗圃、菜园或狩猎场具备了某种让人娱乐(尤其是精神娱乐)的功能之后,它们才可以称得上是园林。因此,求快乐,似乎是造园的第一目的。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象中国人那样看重快乐,懂得快乐。中国人的哲学是快乐的哲学。《论语》以两句“不亦说(乐)乎”开篇,可见儒家对乐的重视。而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解脱”,无非不过是对快乐的追求。同样,中国人的艺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似乎都以追求快乐为终极目的。

园林,是中国人追求快乐的一门最综合,最典型的艺术。周文王的灵囿,可谓中国园林之滥觞,在那里,“麀鹿攸伏”,“白鸟翯翯”,“於牣鱼跃”,那不仅是一处与民同乐的“公园”,更是一方与万物同乐的和谐天地。可见,中国的造园,一开始就与中国人的快乐观念以及中国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1永恒的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与“仙境”的营造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怎样的呢?借用佛家的语言,乃所谓的“常乐”。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纯粹圆满之乐。即无任何苦痛的快乐;二是指永恒不变之乐。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却不是这样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好事多磨,(快乐)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由于我们现世的快乐是如此的不圆满,因此,“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顶顶完美的,就升华为宗教里的天堂……所有这些引诱人修心养性,争取到里面去过逍遥日子的天堂,正是一所园林。”(陈志华)[3]

对“天堂”或“仙境”的模仿以及对“长生不老”或“常乐”追求,正是中国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一个基本目的。所谓“始皇信方士之言而好营宫室,汉武听荒诞之语而多兴楼观”,乃这一时期造园目的的真实写照。

基于这一基本目的,可以用“法天象地”四个字作为秦汉造园手法的概括。

先说秦。“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其咸阳宫“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象天汉;桥南渡,法牵牛。” 可见,“高”、“大”乃秦时苑囿基本形态。其目的则是“以象天汉,以法牵牛”。希图在人间营造永恒之天庭,祈求长生不老。

再说汉。汉代宫苑延续秦的形制,同样以“法天象地”的手法服务于求长生的目的。长乐宫之“长”(恒常),未央宫之“未央”(未尽),均是追求恒常之乐的体现。此外,未央宫中有眺蟾台,桂台,通灵台。而上林苑中的建章宫正门名“阊阖”,以象天门。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且“承阴阳津液以作池,以象北海,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无论是建筑,还是山水的营造,无非不过以“法天象地”的手法对“仙境”的模仿而已。

2.2幻象的破灭:及时行乐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秦始皇费劲心机,四处寻访神仙丹药,却暴毙于访仙的途中。他苦心积虑希望自己的帝国传承万世,得到的却只是一个仅仅15年的短命王朝。秦始皇的失败,以及秦汉时期一大批王公贵族的悲剧命运必定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大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对无限生命妄想的破灭。这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感叹人生如朝露的诗歌中得到印证;二是对传统经学提倡的以“立功、立名、立德”为人生价值的否定。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既然无限生命的幻象破灭了。那么及时行乐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于是,山水和园林就成为及时行乐的场所。甚至,干脆以园林作为及时行乐的对象。此时,造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及时行乐。园林中虽然还象征性的模仿“仙境”,但不再玩真的了,转而求现世的享乐——“娱目欢心”。例如三国时石崇的金谷园“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 …,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2.3众妙之门:体天察道

如上文所述,魏晋之时,一方面不再幻想永恒的生命,转而以及时行乐作为生活态度。但仍有人不甘于在声色犬马中沉沦。虽然承认生命有限,但他们仍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出无限的意义。同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认识到传统经学所提倡的人生意义并不那么令人向往。于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开始孕育的一种文化传统,此时突然和老庄哲学相融合,演变成当时文化界的一种新时尚——魏晋玄学。其基本的内核就是要通过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天道之间建立联系——天人合一,从而找到生命的永恒价值。体天察道成为玄学的一项核心内容。

实际上,中国文化很早就有一种体天察道的传统。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仰观”、“俯察”,乃是对天道的体察,“近身”、“远物”,乃是对人情与物理的沟通,“通神”、“类物”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当年在大河岸边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大概也是因为从天道的生生不息中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乃至于后来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悟。可见,从天道中获得的快乐,远比声色犬马之乐来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持久,甚至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算得上是一种“无尽”之乐了。

然而,天道之乐,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起码你得有通达天道的门径。道是那样的无限,那样的玄远,不可说,不可指陈。但他既不同于虚无主义,也非不可知论。道的的确确存在,不仅存在,而且可以为我们所感知。感知的关键(道之枢机)何在?在于观物体道。“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物是可见的,具体的,有限的。但这可见、可名、有限之物,却是通达无名、无相、无限之道的关键。

自此,中国造园开始服务于一个全新的目标——体天察道,并且引领了一代造园风尚的转型——从对无限物境的追求到通过有限的物境表现无限之道。这也为此后园林空间的缩小奠定了文化和审美基础。正因为一山一水,一花一木,无非道的显现。以山水花木为要素的园林就成为道之枢机,众妙之门。园林创造与审美的目的就是为了那个道。

2.4心灵的安顿:乘物游心

魏晋士人对道的热衷似乎并未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为例,他虽“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但结果是:“率意独驾。。。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在他的一首《咏怀诗》中,更是充满了孤独和忧伤之情:“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同样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命运更加悲惨,他非但未能在淡淡流水中实现“鼓楫容裔”,“优游卒岁”的理想,反而落得个戮于东市的下场。

这种痛苦,来源于生命的安顿(安身)与心灵栖息(安心)之间的矛盾。魏晋士人大兴隐逸之风,其目的或在避祸(安身),或在安心。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时代,避祸于山林终是虚妄。连老子这样的大智, 尚且发出“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的忧叹。可见如果生命不能安顿好,安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山居野处不能保障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到了东方朔那里,就有了所谓的“避世于朝廷之间”(朝隐),以求在“宫殿中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的生存之道。此后,安身与安心逐渐分离,安身于朝廷,栖心于山水成为士人主流的生活方式。山水园林也就成为士人安顿心性的空间。

既然中国人如此看重快乐,那么,作为实现快乐的手段,安心,自然就成为中国艺术乃至哲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因为,如果不能心安理得,快乐就无从谈起。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帝国,但他的内心一定是焦虑不安的,故而快乐与他无缘。“竹林七贤”虽然于道有所妙悟,但其内心似乎也是焦虑不安的。可见,真正的快乐必定要从安顿心性中获得。因此,在儒家,有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之说;在佛家,有慧可断臂求“安心”的故事;在道家,则有“虚其心”之教义。

园林作为安顿心性的空间,这种转型一直到了唐代才基本完成。而完成这一使命的人物当属白居易。首先,他引入佛教的生活哲学——“中道”,将士人的“安身立命”与“安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中隐”这一生活方式。这是对魏晋士人想在深山野处安身立命的否定。“中隐”观念的提出,为唐代城市园林的空前兴盛奠定了文化基础。此后,园林作为“中隐”生活的舞台,一直占据着士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其次,白居易确立了一种新的园林审美标准:园林的价值决定于主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享有”它。所谓享有,就是要把身心安顿在园林里,园林成为你实实在在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拥有”——园林只是在法律意义上属于你,但你的心和园林并没有获得统一[4]

白居易常常讽刺哪些愚昧的人,妄想世世代代拥有一座园林。其结果不但落空,反而不能安心于当下的园林。故而,园林名义上属于你,可你丝毫不能享用到园林,可笑而可悲。这是对秦皇汉武以来,所有求长生,求世代永固观念的否定。白居易甚至认为,即使再优美的自然山水,假使心境不能统一,于你也无丝毫意义。“白蘋湘渚曲,绿篠剡溪口,各在天一涯,信美非吾有。”

基于这样的逻辑,园林,无关乎大小,无关乎富丽,关键的是,你能不能真正享有一座园林。“淙淙三峡水,浩浩万倾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可见,空间的大小并不重要。“不斗门馆华,不斗林园大,但斗为主人,一坐十余载。”可见,富丽豪华也不重要。“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朱门深锁春池满,岸落蔷薇水浸莎。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來少客来多。”重要的是,你能否将身心安顿于此?

白居易认为,园林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让人们安顿心灵。他用大量诗歌记录了自己的园林生活:“主人过桥来,双童扶一叟,恐污清冷波,尘缨先抖擞,波上一叶舟,舟中一樽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未拨落杯花,低动拂面柳。”诗歌描写的正是一种园林审美生活,一种栖居花园,游心于物的境界。

至此,中国造园之目的已基本定型。此后的宋、元、明、清,中国造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造园手法上的不断完善,但造园求乐的目的未有明显的变化。比如北宋邵雍将自己的住所称为“安乐窝”,而与其同时代司马光则有自己的“独乐园”。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国传统造园目的的分析,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认识,大至可提出3个初步的结论。

3.1从造园目的看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本质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本质,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视角,有不同的认识。从建筑学的视角来看,园林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化的物质空间,其目的在于“可游”与“可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园林乃中国士大夫阶层为追求精神独立而创造的“人格空间”[5]。本文倾向于认为中国园林是在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类特定空间,经由它,形而下的物质空间(器世界)与形而上的精神空间(道世界)得以统一。中国园林是在早期物质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安顿心性为根本目的文化空间。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产品(如诗画、收藏、戏剧)均是以花园为背景进行生产、交易乃至消费的。因此,用现代术语来说,园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一类文化基础设施。它既是士大夫个人的人格空间,也是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空间。

3.2从造园目的看中国传统园林形式的演变

   从空间形式来看,中国传统园林经历了一个空间不断收缩的过程。即从早期的宏大山水演变成后期的“壶中天地”。这一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何在?有的学者着眼于园林的经济功能,认为早期园林的宏大,是因为当时的园林具有经济生产功能,随着庄园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园林的空间就必然变小了。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走向“壶中天地”的原因是:随着封建专制体系的日趋完善,社会留给士人阶层的自由空间越少,而园林作为士人的人格空间,也就不得不一再收缩。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服务的文化目的出发,认为中国园林空间的收缩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动选择。即从早期的试图通过无限的物质世界获得无限的生命世界,进而获得无限精神世界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转而将无限的精神世界与个人有限的生命世界以及有限的物质世界统一起来。中国园林后期的壶中天地,正是这种统一世界观的体现。

3.3从造园目的看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价值

如上文所述,中国园林以安顿心性为第一目的,这与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景观设计学是在工业革命给人类整体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环境健康为基本目的的土地恢复、管理及设计技术。现代景观设计学把当代环境问题还原成物质世界的问题,忽略了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满足人类精神幸福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6]

由于今日之园林,不再关心人类心灵的安顿问题,直接满足身体娱乐之目的,使得现代园林变身为运动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和植物园。因此,现代园林是生态基础设施,但不是文化基础设施。由于今日园林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脱离艺术与文化,园林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日益趋同,丧失其传统的特色。虽然今日园林关注大自然的整体健康,试图发展成大地景观艺术。但它似乎并未意识到大地沦落的根源乃人类心灵的沦丧。因此,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还原到下层的物质世界,还要上升到人类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园林在今日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英)汤姆特纳著. 林箐, 南楠等译. 世界园林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5.

[2] 张家骥. 中国造园艺术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79-91.

[3]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4](美)杨晓山著. 文韬译. 私人领地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0-42.

[5] 王毅. 园林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49-409.

[6] 佘高红. 传统园林文化:中国当代生态危机的“替罪羊”?[J]华中建筑,2011299):38-40.

注释:

    《诗经》。

    分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武帝本纪》。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汜论训》。

    《三辅皇图.咸阳故城》。

    《三辅皇图.池沼》。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孔子:《系辞下传》。

    释德清:《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晋书.阮籍传》,卷四十九。

    三国魏.嵇康:《四言诗》。

    老子:《道德经》。

    《史记·滑稽列传》。

    《孟子.告子章句上》。​

    《白居易集.泛春池》。

    《白居易集.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白居易集.自题小园》。

    《白居易集. 履道池台》。

    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