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经》 心得分享

(2013-11-02 10:20:52)
标签:

文化

前阵答应一个朋友写写我读《心经》心得,可是每次提笔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好。

第一,毕竟我是基督徒身份,我很怕我对心经的解释,夹杂太多自己的宗教思想。

第二,《心经》作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我自认能力不足无法完全的解释这部经书。

第三,我个人认为,很多经典书籍,重在意会。很多经典已经是多一字太多,少一字不可。再过多去解释深究,反到会毁了原书的真意。

可是既然答应人家,总不好一直拖下去。下面就写点我粗浅的心得吧。

  

首先,我想说明下我认为读心经的最好方法。个人比较喜欢手抄或默念。抄写或默念是不求理解其中意思,更多是一种机械行为。写的时候,只是关心每一笔字写的如何,背的时候脑海中也只是一次读一字。这样做不是不求甚解,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心经只有200多字,又涵盖很多佛教概念,初读难免会过于强调理解每个概念的意思而忘记,经文的整体性。我们通过文字学习,也被文字所局限。

 

下面进入正题,说说我的心得。

 

自在,五蕴皆空,诸法空相,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这些词汇,是我反复抄写默念后经常会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心经。关于传统正确的翻译与解释,已经很多,所以这里只是写我的理解,一些理解可能和原文的直接翻译会有出入。请见谅,我在这里分享的只是心经给我的启发与感受。

 

自在:自由的存在,自由而无所不在。

 

人只要活着就必定承受某种程度的限制。思想的限制,身体的局限。如何克服人类自身的局限,是大部分人的一生追求。所以心经开篇就很吸引我,因为它开篇就讲到有这样一种“自在”的存在,这种“自在”是通过某种途径可以达到的。

 

五蕴皆空,诸法空相:空

 

空在整篇心经中被反复强调,足见其重要性。下面说说我理解的空和它的重要性。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被限制,受到局限?我理解,“有”的东西会被限制。这个世界有我所以我被世界所限制,我有思想所以我被我的思想所局限。在这个可以观察的物质世界里,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有”并被局限的。连我们生活中所谓空的空气也是被局限的。 

但是人类是一种有趣的动物,我们某种程度上可以忘记自己。比如极度专注,极度放松时,我们时常忘记自己的存在。我理解这种忘我,在经过古人不断的研究后,成为一种可以超脱自我的一种方法。实际的应用意义就是这种忘我,可以摆脱我们作为人大部分的苦恼。比如疼痛,焦虑,等。  

我理解这种“忘我”就是“空”,或达到“空”的途径。我个人虽然不断努力的练习如何达到生活在“忘我”的世界里,但是我不得不说,我并没有实现自由控制这种“忘我”。 

虽然我无法,达到这种空,但是在我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至少有一种“空”是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会对人精神造成极大伤害的。 

“一切皆空,不要在乎这世界上的一切。生是空,死是空,吃饭没有意义,活着也是空且无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又去哪里。我又是谁?到底是梦是真实还是我是真实?” 

类似上面的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对“空”的理解,也在很长时间困扰着我,一度导致自己极度抑郁。不是说如上的问题不重要,或是完全错误,只是当一个人对生活,空,有无,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时,如上的话,会让人陷入迷茫,甚至导致抑郁症,自杀之类。 

我们要明白一些基本问题。 

第一

人客观存在(不管如何定义这个存在,我们通常说的世界和生活是一种客观真实,是我们可以感受并对我们有深远影响的状态。)接受这个事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第二

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媒介相处。比如:其他人,动物,植物......这种关系是无法摆脱的。 

第三

即使自信可以修炼成圣人,成仙,成佛,成神.......在此之前还是要在这个客观存在的身体里活着。 

所以不要尝试否定这些来达到一种所谓的“空”或“忘我”的状态。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越真实的理解我们生活的局限性,才会越有希望超脱这种局限。 

很遗憾我无法完全解释“空”,对于“空”我也只能谈到这里,因为再谈下去我自己也会语无伦次,不知如何表达。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如果我们觉得“空”,太过空远无法理解,这段话也许会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心中有牵挂(或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当失去时就会有感受。失去心之所爱,会悲伤;失去心之所恶,会欢喜。拥有的同时就要承担失去的可能。而这种有无之间的变化便成为我们对未来的恐惧与担忧。过于执着追求,不可拥有的,或执念抛弃无法抛弃的,成为我们颠倒琉璃的梦幻。 

我们可曾真正拥有过什么吗?从一个受精卵变成人,今天的一切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上的东西,在属于我们之前也曾属于过别人。在我们死后这一切又将找到它们新的主人。 

人只对周围的物质有短暂的使用权,而拥有权从未属于过我们。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一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去牵肠挂肚,魂牵梦绕呢? 

不只是物质,我们所爱的人,现有或曾经有的特殊关系(朋友,情人,妻子,儿女,父母)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绝对拥有的。有为知己者死,也有出卖朋友。有爱也有背叛。有孝子贤孙,也有不孝。这一切我们都无法主宰。我们只有做自己能做的,等待对方做出自己所期望的回应。当然我们无法要求对方一定会做出我们预计的回应。 

“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是《心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 

每当有想不通的事情时,时常想到这句话。我本就不拥有这世界的一草一木,这繁华世界也不因我个人的喜怒哀乐而转变,我又为何因为无法改变的一切而烦恼呢?我认为最重要是接受我们并不真正拥有任何东西,关系,人。只有当接受这个客观事实后,才能对曾经无法释然的东西,关系,人,释然。才能摆脱这种有无转变中的恐惧与烦恼。 

最后附上《心经》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译,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天
后一篇:Ben Lomond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