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杂谈
(2013-01-31 05:45:16)
本来不打算写这个来的,第一是我很少写影评,第二现在越来越懒,不爱写东西。
这是一部挺老的电影了,记得很久以前好像看过一次,但没有太多印象。
昨天再次看这个电影,不由的生起了许许多多的感想。顺便在网上看看解读的影评,不但少而且很多精华部分也没有得到充分解读。所以忍不住自己来写一个吧。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情节上多少还是有点缺失的,不在具体问题上,只是个人对这部的电影整体感上的感觉,当然也有一部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但是电影本身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诠释。好了废话太多了,下面掠过背景介绍,故事概要,直接进入电影感悟分析的主题。
这部电影的要点,我个人看来是要看到两个人,或者说主角的双重性。
第一,一个普通的年轻人,20岁左右上大学的年龄。孤儿,打架,贫困。
第二,一个天才少年,不但过目不忘,还有着超强的理解分析逻辑能力。几乎精通法律,历史,经济,有机化学,数学等等学科。
初看影片人们会不知不觉的把精力集中在天才的身上,而忽略了那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年轻人。
这里必要明白,主角的两个侧面是平等的,天才和普通少年,都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
他们说他们想以后想做什么?在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
而整部电影试图通过对天才的救赎,来解答许多年轻人,包括已经而立之年我对生活的疑惑。
影片的前15分钟左右,做了一个背景铺垫,顺带通过will在黑板上留下答案带出他天才的一面。
影评重点情节:
1,文凭与知识
在哈佛酒吧,will跟哈佛少年的争辩,注意一点这里的表面上will赢得的辩论,但是整个辩论的过程中所有的话语和观点,都是书本知识。而在辩论的结尾,will提出了一个论题“早晚有一天你要学习自己思考创新。因为大学中所教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图书馆中自学得到。那为什么上大学?”而对方的回答是“我会有文凭。言外之意我会有个好工作,我将来的孩子也会比你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环境。”最后will的回答是“如果你觉得有问题,我们可以外面解决(武力)。”
will用创新和固有知识量展开自己的阐述,而对方用生活的基本需要文凭来还击。说到这里,论题到了一个死角,多知识少文凭,多文凭少知识,那个是胜利者呢?答案是没有的,所以最后will只能提出如果不行就外面武力解决这个问题。侧面的说明,世界的残酷性,也再次证实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事实。
这段辩论同时也反映了两个年轻人同样的无知,因为教育的本身不代表知识,而是能力培养。但是两位却在知识量上较真,比谁背的书多。不客气的说,这是一场无意义的争辩。因为两个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来辩论,最后的结果只有武力解决问题。
2,心理治疗
这里忽略前面几位治疗师,虽然也有一些可以写的,但是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就不写了。
最后一位心理治疗师,开始授课片段,阐述了在心里治疗中信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没有信任的基础前,任何心理治疗都是收效甚微的。
第一次见面,通过一幅画来,展开。
will再次用自己的聪明,展开攻击,他对画的描述,是一个笼统命题,是一个不一定对,但是一定不会不对的解说。而整个过程,语言充满了攻击性。最后他尝试,用同样的方法激怒对方,好不必再做心理治疗。
心理教授,陷入自己的沉思,如此这般他也无法否认,他自己正如画中人一样的生活。妻子的离去,更让自己陷入心理上的精神困境。
第二次见面,教授展开了攻击,他明白如果要让will这样的天才少年信服自己,首先要击破他。
而他选择了最好的命题,经历。will就算有再多的知识,但是人生必经刚刚开始,在人生经历上确实无法与这位教授相比。在用经历让对方折服后,他开始了下一轮进攻,尝试直插少年的内心,挑衅,加试探的把整个人生的包裹抛回主角。经过对视,终于得到了信任。
电影的这部分,教授好像再说,好will,好我知道你知道很多,但是知道和经历,知道与实践,是不一样的。我经历过,我实践过,我的人生中有这些经历与实践。你无法用那些知识理论还否定我的经历和实践。
这里也间接折射出知道的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一个人是否能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只有在知行合一后,才是真正的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
3,心理教授与数学教师的谈话
先说表层问题,是操控还是指导,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老师,导师?
也讲述了,人生重要的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
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或工作很多,但是人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
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疑惑吧。至少我是这样.....
4,工作
大学的工作,他不喜欢,表现一个天才的自傲,不屑于解释。
公司的工作,他也不喜欢,表现他对世俗的唾弃厌倦。
国防部的工作,他没有一个当下合理的理由拒绝,所以他展开了后续的联想。所以他也没做。
5,又回到心理治疗
在拒绝一切工作后和心理教授的谈话。这段电影,有点费神,因为will一直在逃避,教授一直在追赶。
他们中间跳跃了不同的论题:
will先用混沌数学的方式解释自己拒绝国防部的工作。
教授反击,心灵伙伴?一个旷世奇才,很难在这个世界遇到可以与之心灵相交的人。will只能说出死人的名字。
然后话题一转,来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你足够聪明可以完整分析任何事情,你该怎么办?
因为所知的越多,也就对风险的预见越多。那人该如何前行呢?
这一切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要不要,能不能做一件事,不是取决于能力,而是取决于意愿。
will无法回答,越是他再次尝试话题转移,这次是工作的意义,讲述任何工作都是有意义的,无论贵贱。
教授问will,为什么一定要在mit做清洁工,问什么解答了问题却不承认?
这样的回击,是要让will自己意识要,自己潜意识里是想要做点什么的?点破will内心的迷茫。
接着问will,你想做什么?
will回答牧羊人,这个回答很有趣,一方面牧羊人,好似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净土,知者做隐士,无可厚非。
但是要注意的是,will没有说田园生活,而是说牧羊人。表达了他对自己还是有期望的,或者说他把世人看做羊群自己视为牧者。无疑牧羊人的回答,又是一种逃避。
最后教授反复的问,你到底想要什么?反复的重复,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想做什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我想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回答。
年轻的will无法回答,妻子死后的教授也无法回答........
5,结尾
冲破will最后一道防线的,他的朋友。之前教授也对will的朋友做了解读。
忠诚,简单,凡事为对方着想。聪明的人,要如此这般去找朋友。
当然这里也说明一个问题,生活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做的事,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will,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他的笨朋友面前确实如此简单。
因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will去找自己心爱的女人,开始新的生活。
教授开始旅行,再次寻找自我。
电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面对一个无线可能的人生时,你会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不管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生活其实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高等教育文凭,工作意义,自我实现,等等,都是生活的附属品。
写到这里我很挣扎,因为不甘,因为我想知道更多,一定还有更多的答案与解释。
很可惜,没有......因为生活就是生活。
人类的可爱就在于在没有的真理的世界追寻真理,在没有永恒的世界里寻找永恒。
你可以说这就是青春,也可以说这就是人生,还可以说这就是生活。
ps:
写的有点乱,也不知道自己说明白没?
真的很不爱想这些问题,想来想去就把自己想进去爬不出来了......
再看看前人的扯淡休息了~~
所罗门这样说:“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注: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啥也别说,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敬拜神,别的都是扯淡。基督教的强势啊.........
《心经》这样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跟你说,说白了空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空。佛家的诸法空相啊.......
老子也只能无奈的写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好吧,我告诉你,我知道这世界的真意,可是我没法告诉你这世界的真意。道德经我可以写,能不能理解这真意,就看你的了。说白了,就是我也说不明白世界的真意。道家的智慧啊.......
前一篇:《那些花儿》 不可言语的爱情
后一篇:《那些花儿》 你从未曾为我绽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