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法家有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最近看《新大秦帝国》,刚刚看到24集,故事主线好像是商鞅变法。
感觉有意思,于是大概看看法家思想。
总的来说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为三派。重法,重术,重势。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三家变法都对所在国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可是我总觉得三派变法,最后的结果也多是功过参半。
三派各有要宗,但是都过于偏激。所以后来韩非子提出“不可无一,皆帝王之具也。”的说法。
可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中国的法律鼻祖,应该追寻到《尚书》。
因为在法家兴起前,各国的法律框架多少是基于《尚书》之上。
可是《尚书》现在又归入儒家经典。
而且虽然法家早期与尚书多有冲突,可是我跟觉得他们是相辅相成。
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儒家成就了法家呢?
重法,过于偏激,也有些急功近利。莫说在战国时代,就是现在实施起来阻力也比较困难。
重术,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结果就是推行新法的时候阻力虽小,但是法本身没有深厚的根基。
重势,相比之下更好像一个在变法大兴的年代里,对新旧事物找的比较折中的一个出路。
法家的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
在战乱不断的年代,各国看重的都是都是如何能尽快的,强国富民,收效实质的学说。
而诸子百家中,如果按收效来看,法家无疑是最体量时事的一家。
但是众多法家子弟,往往不得丧钟。
在我看来是法家,过重偏执法治,而没有合理处理人治的根基。
法,归根结底,还在人行。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家三派的变法虽不能说失败,当也都没有成功。
看过前24集后,感觉这个电视剧多少有点像《大国崛起》那样,暗含着对中国未来的期望。
个人感觉我2001出国前中国的法律比较重势。
而出国这几年国内很多改革方面的法令表现的比较重术。
而这一两年来,很有重法的倾向。
突然感觉儒家思想确实对中国的影响太过深厚。
中国法的变化,也都好像是儒执鞭法开路的感觉。
当然现在法律,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不再是诸子百家是那么一家一词了。
所以这里对法家三派的评论,只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当今中国。
ps:
这里把《尚书》归在儒家经典里。也许有的朋友会有异议。
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很多东西也很难真的说出来一二三到底是那家或不是那家的。
这里我也只能随众,归到儒家。
其次,我并不是很主张法家治国。但是法家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与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上面那些也是,随想随写,没有斟酌多方面因素。
最后申明下,我各人比较推崇道家。
但是最早接触诸子百家的时候,比较喜欢墨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