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之一】北塔

标签:
云居寺北京房山陆中博客陆中旅游 |
分类: 北京郊游 |
偶然在“中国国家地理”网站发现该网站组织云居寺访问,于是报名参加,成行。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形制宏伟。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昔日庄严。
云居寺之行将分3集介绍:北塔、藏经、寺庙。
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在北塔的四角有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大部分石雕为原件,斑驳腐蚀比较严重,没有浮雕的为现代制品。
用21倍变焦拍摄的飞天,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可以在天桥乘917路
201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