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百年

标签:
国图百年国家图书馆发现北京陆中摄影陆中旅游 |
分类: 发现北京 |
20090909中国国家图书馆100周年
《百年国图赋》全文雕刻在一块重达40吨的泰山石上,这块“馆赋石”于2009年9月5日揭幕,屹立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东南侧。
百年国图赋
河出昆仑,九曲望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鸟迹代绳,传文字始炳;三坟五典,实渺邈难详。殷之先人,有册有典,甲骨出矣;周之文武,礼兴乐作,人文彰焉。汉置石渠,集六艺之珍;唐设弘文,收四部之藏。然皆御苑金匮,秘府玉牒,禁不示人,世所罕习焉。暨乎清末,立宪维新,乃建京师图书之馆,广士子知识学术之门;民国多艰,星分畛域,仍筑文津新址之基,开民众科学民主之窗。斗转星移,巨变沧桑;国势日盛,文运益昌。国图事业,烨烨煌煌。临白石耸朱甍而凤翥,倚紫竹起云构而鸾翔。揽四海栋梁之才,俊彦云蒸;聚八维思想之火,智慧霞光。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章。凡中文而必录,择西籍而振芳。乃有永乐残典,赵城金藏,文津四库劫余敦煌,名人手泽,摇篮洋装。成文章之林府,汇信息之琳琅。于是部分经史,遵向歆而编次;篇类丙丁,俾中外而同纲。稽古揆今,考孔老之正义;存真辨伪,校鲁鱼之相仿。服务政府,为立法决策咨询;惠及学林,整文献资源共享。最是服务大众,不分贵贱,无论少长;不分地域,无论城乡;不分国别,无论域疆。南来北往,如云飞云散,熙熙攘攘。日升月降,似潮落潮涨,浩浩汤汤。其日之接待读者,何以万计。乃有开架借阅,集青衿之侣;沙龙杏坛,延鸿儒之讲。数字资源,借网络而群发;虚拟参考,凭卫星而越洋。或春花灿然,或夏雨临窗,或秋风乍起,或冬雪飞扬,伫中区以玄览,临书山而徜徉。神遇奇文而抃舞,心逢妙理而朗畅。当其时也,不知今夕是何夕,此身在何乡耶。塑人魂,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民智,若熹光初照,群类熙康。以是知民之有国图,乃民之幸也;国之有国图,乃国之祥也。国图之血脉,固与民与国共流淌也。乘国势,倚民生,方得文运与天地同其久长也。08
10
本次展览首次按特藏品展出国家图书馆的珍品,如作为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建馆基础的清内阁大库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历经劫掠战乱,由国家调拨、最终完善保藏的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天禄琳琅”藏书和甲骨特藏;位列清末四大藏书楼的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民国时有“南陈北周”之称的著名藏书家陈清华和周叔弢藏书;为国家藏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傅增湘双鉴楼、赵元方无悔斋、潘氏宝礼堂、梁启超饮冰室、常熟翁氏、郑振铎、吴梅藏书等,这些特藏都可以看作一个个小型专业图书馆,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本本书籍,更是一部部藏书专史。
展览还首次展出外文善本中的北堂书、普易雅和慕麟德专藏,并用展板形式展出国图收藏的95种外文书籍,充分体现出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的雄厚馆藏。而宋太祖家族的现存最早家谱《仙源类谱》、苏轼撰书的清拓本《雪浪石盆铭》、明朝天启年间彩绘的《陕西舆图》等藏品也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此外,一些生动有趣的年画、连环画、老照片也成为展示内容,展厅中还设置了4个电子触摸屏供观众翻阅连环画等。
这次集中展出的9件甲骨珍品(其中两片缀合成一片,实际为10片)是近10年来甲骨集中展出最多的一次。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殷商武乙、文丁时期(前1147-前1102)卜辞,以及记载四方风、四方神的殷商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刻辞,它反映了古人的时空观念,可与《山海经》和《尚书•尧典》等典籍记载相印证。据悉,展览从9月2日持续至10月7日,每日9:00至16:00免费对公众开放。
2009年9月9日是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纪念日,国图还将举办“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与精品展一同全面总结百年来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藏书建设。
2009-9-09 拍摄于中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