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到建国门游历之五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赤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20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最外面的大环叫做“子午环”,呈正南北方向竖立着,两面有刻度盘。中间的圆环呈南高北低,与天赤道平行,因此,叫做“赤道环”。环面上均匀地刻有24个大格,代表24小时,每个大格再分成4个小格,代表15分钟,
在赤道环面的中心垂直地竖立着一根轴承,叫做“极轴”,与子午环相连,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朝下的一点指向南天极,并由南极伸出的两个象限弧支撑着。里面的圆环叫做“赤经环”,还可以绕极轴旋转。
整个观测部分镶嵌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一条南北正立、昂首修尾的苍龙托起,龙的四只利爪分别抓住下面十字交梁的一端,每端都装有调整仪器水平的螺栓。该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恒星以及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位置。 |



?/P>
纪限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于1673年制成,重达802千克。
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纪限仪是专门用来测量天空中任意两颗星星之间距离的古仪,其基本观测方法是测量以两颗待测星到观测者的两条视线所张的角度。在天文学上,这一角度叫做“天体角距离”。 纪限仪的主体是一段60度的弧面,弧面半径约两米,上面饰有精细的对称型花纹,以弧边中央点为零度,向左右两边各刻30度。从零度点到弧面顶点预设一根铜竿,整个弧面固定在铜竿上,并能上下左右转动。铜竿后面的圆柱与铜竿上的横轴相连,稳稳地插入一米高的游龙底座内。在铜竿的上端还有一根横轴,挂有窥尺和游表,贴附在弧面上。 实际观测时,将弧面与两颗待测星移动到同一平面上,一人用窥尺对准一颗待测星,另一人用游表对准另一颗待测星,窥尺和游表两者所指出的弧边刻度差,就是这两颗待测星之间的角距离。
|



?/P>
地平经纬仪
http://baike.baidu.com/pic/67/11661776448453123_small.jpg>
制于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纪理安负责督造。仪重7368千克,仪宽1.8米,仪高4.125米.主要由地平圈、象限环、立柱、窥镜四部分构成。功用主要是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坐标。此仪集地平经仪和象限仪的构造与作用于一体,所不同的是,将象限弧向上,游表不用夹缝方法,而采用游表两端各开一窥孔的方法,装饰上与前两架仪器有所不同,它是古观象台唯一采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艺术装饰的天文仪器.使用时减少了由于两架仪器测量所带来的误差.1900年,该仪和其他四架仪器仪器被掠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舆论压力,于1902年归还我国.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挡风罩上的弹孔。
|
|



地平经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重量达到811千克,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制成,
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
地平经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角。其底座是副十字交梁,交梁上有三条屈身直立的苍龙和一条铜柱,作为四个柱脚托着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铜圈,铜圈平行于地平面,叫做“地平圈”。圈面按东西和南北正相交成两条直线,将地平圈分割成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四个方位,以正南和正北为零度,分别向东、西刻划度数。在正东和正西两点各竖一柱,两条升龙盘柱而上,大约在一米半处相向合拢,在中心部分两龙各伸出一爪,友好地捧着火球。再从地平圈中心垂直地竖起一根正方形的空心立表,并且和火球相连,立表上指天顶,下连底座中心的固定立柱。在立表的下端有一根横表,平躺在地平圈上,可以带动立表旋转,横表的两端各有一根直线和立表顶端相连。
实际观测时,转动横表,将待测星置于立表的空心处,与横表两端的直线构成同一平面时,就可以从横表所指的刻度盘上读出待测天体的方位角。
|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
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应该称观星台比较准确。

2008-03-04 拍摄于崇文门到建国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