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沈阳市医师协会统计,从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沈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打致伤的恶性事件已发生60多起,其中,因患者酗酒闹事而发生的殴打事件就有40起。
2006年7月24日,因不满撩衣拍片,女患者家属、一位武术教师竟将北医三院放射科屈汉夫大夫打成了颅内出血。
2006年5月14日凌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变斗殴场,一日两起医生被打。病人和家属对医生拳脚相加之后恶语威胁:“40分钟搞不定,就打死你”,“你等着,我明天还来”……
无需避讳,如今的医患关系已大不如前了:善于抓住绝大多数医院不会见死不救的“弱点”,病治好就欠帐赖帐的病人越来越多;病人和家属打砸医院和打骂,甚至杀害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医患双方自我保护的对立情况也越来越突出;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不断升级的医患冲突更是铁证。在医疗纠纷中,患者动辄以付了钱就应该满意为理由,提出不合理要求。病人和医院打官司,一开口就索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赔偿,医院有过错肯定会被判赔偿,没有过错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被判支付所谓的“补偿金”(一般的潜规则是病人或家属闹得越凶,补偿金额会越高,在下认为这正是时下“医闹”越来越凶的根源)。很多医生被大大小小的医疗纠纷搞得筋疲力尽,哪里还有时间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将医疗活动等同于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笔者认为这和一些媒体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医患关系真的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和商家这样简单的关系吗?医疗消费与普通消费真的能同等吗?我认为是不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医疗消费与普通消费是有区别的。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正力求社会各界把医疗消费与普通消费区分清楚,而在我国家,一些人正反其道而行之。试想,有哪位患者能以买电视机的心态去医院看病?买电视机可以有“包修、包换、包退的三包政策”,看病是可以吗?商家和普通消费者是完全平等的双向选择,价格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而在医疗消费中,病人和医疗机构能是平等的双向选择吗?医疗机构能拒绝诊治病人吗?医疗收费能按普通消费一样按市场规律办吗?其实,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感情上讲,医生和病人应该是战友,因为病魔才是他们共同要对付的敌人。当病人和病魔在艰苦斗争的时候,只有医生才能帮助病人获得健康和长寿。衡量一个医生的是否合格,不能简单地只看治疗结果,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了没有,如果医生确实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无论治疗效果怎样,他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医生责任大,压力也大,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医生的工作一点也不为过分,而近年来,他们除了要承担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外,还要承担来自病人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神经高度紧张,相当一部分人不堪重负而改行。
我们并不否认,目前确有极少数医生和护士责任心不强,处置病人敷衍了事,甚至玩忽职守而毁了病人的生命或使病人终身残废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医生和护士都是极富同情心,同时也是十分付责任的。他们为国人的健康而日夜忙碌和辛勤工作着。然而,当身心疲惫的医生们无数次地托起生命的太阳的时候,社会对他们的心理感受的关注又有多少?对他们的理解又有多少?
最不能让医生们接受的是来自病人和家属的无端的伤害。君不见医生、护士无端遭受病人及家属的威胁、辱骂和殴打的案件屡见报端?这些受伤害的医生、护士大多是没有过错的,是无辜的。其实,即便是这些医生和护士出了差错,造成了事故,也自有行政部门或法律部门来秉公处理,也犯不上病人及家属来威胁、辱骂和殴打。让医生们更难以接受的是那些威胁、辱骂和殴打医护人员的人往往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医学科学是一门高风险的学科,医生的工作确实有着某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地将所有病人治好。可是,如今的医生和护士们,当他们尽心尽力救治病人,却因种种原因而治疗失败时,麻烦和灾难就有可能飞来:轻则蒙受辱骂,重则饱受拳脚,甚至拔刀相见或惹上一场官司,这样的医患关系正常吗?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的沟通和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单方面要求医护人员去遵守那种所谓的“不得瞻前顾后,考虑自身凶吉,一心赴救”的传统医德,这样对医护人员公平吗?
毋庸置疑,现在就要求医学界攻克所有疾病,要求医院让入院的每一位病人都能康复如初,显然是不科学的。现在的医学还有很多不足,对很多病治疗都不尽人意,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所以,新闻媒体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做宣传,让整个社会都能理解医学无奈,理解医生们的苦衷,而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医疗纠纷的炒作之上。
在社会普遍同情病人的大环境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是很被动的。《执业医师法》中有保护医生的条款,可现实中保护医生的权利的事例又有多少呢?连医院都会为了达到所谓的“满意率”,而以牺牲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去迎合某些病人和家属不合理的要求。所谓“委屈奖”就是个别医院针对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殴打医务人员的现象所做的荒唐规定。医务人员被打了,不管是伤了残了,打不还手,以资鼓励,否则惹恼了“上帝”,后果自负,这样的态度正常吗?难怪有人感叹如今做个医生真难,做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
试想,医生的尊严和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医生的心态会好吗?如果医生的善良被社会的误解所湮没,那谁来当好医生?还有几个医生敢冒着巨大风险为病人治病?长此以往,最终受害的还是病人,受损的将是我国整个医疗事业。所以,为了医生,也为了病人,为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该关注一下医生的心理感受,给医生一些理解和关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