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后

(2017-03-06 22:37:51)
分类: 写作

http://s9/mw690/001wZqm1zy79iBav3VC08&690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后" TITLE="《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后" />

 

我托香港的朋友买来了《鱼翅与花椒——英国女孩的中国菜历险记(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这是非常好看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读外国人写中国的书,一方面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比如从史景迁的《大汗之国》,看到一部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史”,新鲜刺激;另一方面呢,就是避免井底之蛙的坐井观天,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真实地位,免得过度狂妄与过度自卑。

 

话说文化自信建立在有能力文化输出的基础上,当下中国能输出的,还是前朝的玩意。没想到一个英国人会因为“食物”这样的奇技淫巧而来中国,把口腹之欲做成认真的学问。我心里还是大不以为然的,自诩“吃货”已经是引以为傲的时代,我虽然不致反对,但放纵欲望,总不能堂而皇之吧。《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比较令我佩服的是,她在倒数第二章《大闸蟹有诈》里面做了对贪婪饮食的反思,这让这本“烹饪书”不同凡响起来。

 

扶霞对中国的看法其实和世界的主流看法差不多,中国是危险的,对中国的批评注定让这本书没法在自信而爱愤怒的中国出版。但她也和对中国了解略多一点的人一样,有很多中国朋友,随着她由“四川烹饪”这一法门循序深入,她对中国的了解还是颇深的。当然,书里旁征博引了很多中国古代文献,历史掌故,但她的工夫也在书斋之外。她参加了四川烹饪职业学校的培训,也曾经在甘肃西北的农村过春节,她曾经是湖南汉源县清溪党委书记的座上客,也曾在川北的玉米田被便衣警察跟踪……他对中国人的行事方式相当了解,比如在中国偏远地区的人对她这样一个“鬼佬”相当警惕,担心她是间谍,处处盘查,但口里却说这是要“保护她”;她也经常因为身为外国人,得到中国人因为崇洋媚外而赋予的特权。

 

其实她对“人”的观察更是入木三分,比如她描述她在成都认识的一个做担担面的餐馆老板:“他的表情总是带点愤怒,像是在敌意与猜疑的边缘,就算他是对熟人的微笑,那笑容都想是带挖苦的冷笑……”活灵活现,真是好文笔。她也看穿了传统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她说中国人认为动物是会动的东西,在用极其残酷的烹饪方法杀死动物的时候,他们是在“动”,而不是在“感觉”。

 

扶霞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理障碍,在中国“无所不吃”,却也开发了她从未有过感官,比如口感:何谓“脆”,何谓“酥”,何谓“爽滑”,何谓“弹牙”,这些是她在英国闻所未闻的。她对鸭肠的看法,由如嚼胶皮管子,到有“难以言喻的愉悦”。我一下子体验到了吃中国菜长大的这种味觉感官的优越感。

 

这本书被分类成为旅游书籍,其实它并非是一本目的地导览,也不是烹饪指南。这是扶霞·邓洛普的中国文化认知成长史。由《红楼梦》那一章才让我惊觉,这样一个中国通,谈起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这样表面化。外国人终究还是没办法理解那种长在骨血里的中国,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何尝不是呢?扶霞本人也经历了对中国食物的大喜大悲,从如痴如醉到几乎绝望。在书的最后,扶霞从心灵挣扎中走出,她由于来到了扬州,看到这个保留着传统中国生活的旧日名城,重燃对中国食物的希望。

 

听我的一位英国朋友说,扶霞目前在英国电视台做中国川菜的节目,极其受欢迎,她在伦敦带起了“川菜风潮”。我也在网上搜索她的时候,看到她也成了中国大学里面的外国专家。她算是一个和中国有不解之缘的人,看着一段视频中她说着中文的样子,我还是觉得很奇妙,甚至有点温暖,这个在书中“骂”了中国的女人,仍然在爱着中国食物。

 

http://s6/mw690/001wZqm1zy79iBwWt37c5&690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后" TITLE="《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读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