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学家把脉新《三国》:独辟蹊径 过犹不及

(2010-05-07 22:24:55)
标签:

新三国

杂谈

分类: 关于生活
为了与老版拉开距离,新版《三国演义》可谓煞费苦心,一个最显而易见的改变是,老版采取的半文半白的台词,引用原著处还用字幕打出,以示严谨,而新版却完全使用白话文对白。曹阿瞒变成了“曹将军”,“袁绍这个王八蛋”等被讥为“雷人”之语。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江说,他在新版《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俨然成了一部喜剧片,就是因为说了太多白话。当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满口“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不冷静”时,想不笑都难。“我觉得《三国演义》制作方并没有把握受众心理,他们以为通篇使用口语,便会获得观众好感,其实观众认为只有文绉绉说话的才像古人。而且使用半文半白,也让观众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那么,历史上三国的士大夫们究竟是怎么说话的?陈江说,历史学界的共识是,古人说话确实要比文字更白话一点。而且士大夫们,也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显示身份和等级,说话也确实相当文绉绉。这就是明代的罗贯中在写800多年前的三国故事时,没有使用像那样、当时十分流行的白话,而依然使用半文半白文字的原因。“罗贯中想以此给读者制造一种历史感。”
【剧情】
避重就轻是否可行?
为了与老版拉开距离,新版《三国演义》走了一条避重就轻的冒险之路。最受指责的是,新版中甚至将著名的“桃园结义”故事只用10秒钟就匆匆带过,而新臆造出来的曹操一边小解一边与陈宫对话的一出戏,则用了浓墨重彩。这就是网友所谓的“桃园结义太短不及曹操撒尿”之说。惨遭编剧朱苏进“腰斩”的还有黄巾之乱、十常侍干政、何进引贼入室等罗贯中原著中的精彩内容。
陈江分析朱苏进的心态时说,他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别人讲过的,别人熟悉的,我就不能再讲,而必须独辟蹊径,这样才不会让观众觉得厌倦。可从现在的结果看,删得过分了,观众反而不买账。曹操小解的一景显然没有桃园结义那样抓人眼球。
说到底,依然是一个受众心理问题。观众看《三国演义》究竟要看什么?陈江告诉本报,由于《三国演义》原著很多人都看过,其中的一些著名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一点也不陌生,他们既然能抽出时间、耐下性子来看电视剧,就是想满足那些“预设的看法”。现在连熟悉的故事也看不到了,心理满足不了,自然就要发作。
【引申】
翻拍经典意义何在?
其实在高希希和朱苏进启动新版《三国演义》,他们就面对这样一个困境,为了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拍出新意,为了拍出新意,就必须大幅度地删改原著的主体内容,包括台词和剧情,而这一切是观众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既然观众不接受,新意也就不能成立,他们自身的价值也就更无从体现。这就是高希希和朱苏进的宿命。
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翻拍经典的意义问题。陈江告诉记者,翻拍经典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而且这在中外都一样,比如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的第一部和之后几部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施瓦辛格的电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至于对一些历史剧的翻拍,翻拍者往往喜欢进入一些现代内容以示区别,其实这只能被认为是画蛇添足。“拍摄历史剧就必须接近原著,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甘心这么做,那就是心态问题,怀着这样的心态最好别去翻拍,或者另找剧本。否则只能陷入失败的境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