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一座承载华夏文明的文化圣山(一)
(2020-07-02 15:56:10)
标签:
赵文正j晋人文正社会文化 |
分类: 经典文章 |
中条山——
一座承载华夏文明的文化圣山(一)
中条山是晋南的主要山脉。它西起蒲坂,滨河而踞,经芮城、永济、平陆、运城、夏县、闻喜、垣曲、济源等地,绵延迤逦,长达140公里。因为它“狭而长,呈条状,西起华岳,东抵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见《清一统志》)。中条山共分十几段,在运城各个区域各有其名。
一、 中条山西段
薄山、襄山、首山、雷首山、首阳山、马首山、尧山、历山、凤凰山、九峰山、方山、五老峰、百梯山、雪花山、
1、薄山、首山、甘枣山。《史记》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七,一曰薄山。薄山者,襄山也亦中条之异名。
《史记》《汉书·地理志》记载:蒲州有“首山”,《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括地志》曰:“雷首山延长数百里,随州郡而异名,又名首阳山;《穆天子传》、《尚书》亦有“雷首”之名,,《唐六典》亦曰:“河东道名山曰雷首,亦曰中条。”
《山海经·中山经》中记道:“薄山之首,曰其甘枣之山。……又东二十里,曰历儿山。”毕沅说:“此薄山即山西蒲州山。”历儿之山“即西历山也,在蒲州府南。经云历儿者,语之缓。”
2、凤凰山。当地称之为凤凰山。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是伏羲氏创先天八卦之处。伏羲降生于雷首山下雷泽湖畔(《太平御览》:“华胥为伏羲母”“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密牺。”)。他结绳记事孕育文字;结网捕鱼教民渔猎;圈养牲畜解决百姓温饱;发明撞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为华夏人类的生息繁衍、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凤凰嘴上首创了先天八卦(《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
女娲殁后葬于风陵,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为天下苍生的生存,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风陵渡因女娲陵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
《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后人为祭祀元始老祖,在女娲陵背后的凤凰嘴上为她建祠立庙,秦汉以来均有祭祀。唐太宗、宋太祖都曾在女娲祠设置守陵五户,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寰宇记》:“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关中墓陵志》:……而潼关之风陵则唐称祀典、宋置守户。”)。
《尚书》载:“河图在东序”“龙马载图出河东”。《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辞海》:“……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伏羲殁后葬于风陵(《寰宇记》载:“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后人为纪念伏羲女娲,在凤凰嘴修建了伏羲老祖庙和八卦台。1938年,老祖庙被侵华日军焚毁。
3、九峰山.位于芮城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中条山中。此处山环水绕,风景幽美。西有猫耳山、王莽坪,北有五老峰,东有方山,东南有鸡头山、蝎子山等。九峰(桃花峰、樱桃峰、杏花峰、百合峰、石榴峰、葡萄峰、仙果峰、梨花峰、枣花峰)并峙,若锦屏高耸,形同椅背,东西各有一道山梁逶迤而下,状若圈椅扶手,被道家称为“九峰玉椅”,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一直为道家栖居之地。九峰山腰,自东向西有寂照洞、仙姑洞、绣花洞、摩崖洞、吊钟洞、莲花洞、寒鸦洞、静心洞和玉石洞,以石径和栈道相连。吕洞宾曾在居中的吊钟洞“古洞眠十九载”,潜心修炼,得道成仙,故此洞又被称为“纯阳洞”,九峰山被尊为吕祖信仰祖山。
原纯阳上宫座落于九峰山前“九峰玉椅”中。创修于1252年(元宪宗二年),前后历时18年,先后建有三清殿、藏经楼、玉皇殿、纯阳殿等,占地300余亩。其藏经楼为历代皇帝敕令藏经之所,有设备精良之藏经柜,内藏《道藏》。各殿宇气势恢宏,画栋雕梁,与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相辉映。前人赞曰:“闻说中条有九峰,九峰高处立仙宫。全真宗祖于斯出,正派源流自此通。
4、尧山。风陵渡镇王寮村西雷首山相传是帝尧的故城。因尧城之故,雷首山亦称尧山。
《通典》:“尧旧都在蒲”。
《水经注》:“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
《蒲州府志》:“所谓壶口之雷首中条山,俗亦称之为尧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尧城。”。
尧王城为半坡时期的草寮,因尧王宫室为草寮之故取地方名“王寮村”,尧王点兵之处名“王点村”。1938年,尧王庙被侵华日军焚毁。风陵渡镇六官村北雷首之巅是舜帝的故居,故有舜帝的祠庙。
《蒲州府志》:“妫水云舜所都,而上虞之损石为公崭会稽,又有妫水祝阿。故县又有汭水,有娥英之庙。山上有舜祠。”)。汭水畔的雷首之巅是虞舜的故居(《史记·陈涉世家》:“昔舜为庶人,居于妫汭。”《水经注》:“水所入曰汭,浑流西注入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
虞舜生于此,一生主要活动也在这一带。不管是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还是都蒲阪、葬鸣条苍梧都发生在运城一带,留下了许多村落和遗迹:舜牛坡、舜南村、历山舜庙、鸣条舜庙、舜都蒲阪、雷泽、河滨。
5、雪花山.是最高的中条山主峰,海拔1994米,山间奇石遍布,隐现万象;野花遍地香,清泉石上流,苍松翠柏郁郁,古藤老树苍苍;登上雪花山,一览众山小,山中清风徐来,遍体生爽;实乃世外之桃源,天上之人间,避暑之佳境,养生之福地。邀三五亲朋,携美酒佳果,于山中徜徉盘桓,将乐不思归也。先开发为旅游区。
6、五老峰。《太平寰宇记》: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升,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是我国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称誉。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这里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大明万历19年,皇帝朱翊均携郑妃朝山进香,兴起“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因而,有“五老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源头”之说。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翠巍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第一胜景。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老山早就成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7、百梯山。郭璞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在县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坛道山东岭,一名钟山,水澄渟为池,呼为天池,上有盎浆。《山海经》云:“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谓之帝台浆。”
前一篇:哲理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