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
2002年为博主的题字
http://s11/middle/53a8bda2h9da7dc72154a&690“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的墨宝" TITLE="书法 “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的墨宝" />
贵在文化 不在价格
——访“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
近两年,在艺术品拍卖行当中,齐白石作品全球销售额高居不下,“白石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鞍山,就有这么一位收藏家、鉴赏家,他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颇丰,尤其以收藏齐白石画作而闻名,被誉为“辽海第一藏家”。
他就是岳晓宇,平远堂主人,1964年海城生人。十几年的收藏生涯,岳晓宇参加过数十场拍卖会,并有幸见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兴起,经其鉴赏的历代书画数以万计,练就一双慧眼,深受卖家和同行期许。
常人对岳晓宇的第一追问大多是,“收藏这么多真迹,得有多少钱啊?”但从最初潜意识喜欢中国书画作品,到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昔日的“穷人”到今日的收藏家,岳晓宇从不认为钱是第一位。他体会收藏,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收藏很大程度上跟文化有关,这些艺术品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从事收藏就是传承历史与文明,它不仅仅能让你养家糊口,更能修养心志,最终获得文化带来的欢愉。
岳晓宇的家,闹市中的静土,仿佛钢筋混凝土中的一点绿,生机盎然。正月十六,登门造访。
大红门上崭新的手写对子,镂空窗棂上的福字,年味犹存。跨越门槛,步入正厅,无论是墙上齐白石的画作,还是吴昌硕的书法,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推开一扇扇古朴典雅的松木门,穿梭其中,犹如畅游在一间私人博物馆里。坐下品一杯香茗,抚摸明、清时代的家具,让岁月的痕迹在指缝间倒流。
误打误撞,“悟”入收藏界
从长计议,岳晓宇在收藏界有今天的成就,与小时候喜爱年画有关。“我买的年画图案不是鱼呀、娃娃呀,潜意识里就特别喜欢竹子、荷花,那些中国画的东西。”
因为喜欢,岳晓宇慢慢开始学习书法,一步步向当地的书画界靠拢,乃至后来走出海城,走向北京。“我起步较早,就是因为喜欢去了北京,那时接触了很多北京的书画家,没事时还参加各种书画展览,没想到就在不知不觉中见证了中国拍卖行当的兴起。”
说这话,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接触书画圈里的人较多,岳晓宇手中积攒一些他们赠予的字画。“收藏就是从那会儿开始,那还是个要字的年代,根本意识不到用金钱来衡量这些东西。”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有人开始惦记岳晓宇手里的字画,“市场需求,一下子让这些东西值钱了,来得突然呀!”岳晓宇说出当时的感受。
遇到贵人,少走了许多弯路
能够“悟”入收藏界,岳晓宇至今都在记挂着一个人,创造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历史的人,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书法家秦公。
“秦公在世时,我总去他北京的办公室坐。”出于秦公对岳晓宇的喜爱,一次,秦公特意为岳晓宇梳理起书画艺术品的脉络,精细到年代、地域、流派的划分。
正是秦公的这一次梳理,让岳晓宇大致对书画艺术品有了个了解,并决心向收藏界发展。那时,岳晓宇毅然辞去了家乡公务员的工作。从积攒民间、地方名家书画作品提升到收藏中国大家书画作品的档次,开始向收藏的更高目标迈进。至今,岳晓宇都认为,他的神奇收藏路与秦公分不开,“是他让我在收藏领域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2万块钱一只蛙 “恋”上齐白石
岳晓宇至今记得,算得上真正意义收藏的第一幅作品,便是齐白石的《青蛙》。
“最初的赚钱,是被动赚钱。”1995年,岳晓宇一位拍卖行的朋友手中正好有齐白石的《青蛙》要出手,要价6万元。出于朋友关系,他先可着岳晓宇的意见,“知道是不错的东西,但当时哪有那么多钱,真是犹豫了好久,怕别人说我穷,碍着面子,最后咬着牙凑了6万块,买下那幅画。”
水墨《青蛙》图上,齐白石画了三只青蛙,画拿回家后,因为钱紧,岳晓宇半年没有出门。看到岳晓宇的窘境,有朋友很不理解地说,“你是有病吧,两万块钱买一只蛙?”
但时隔不久,岳晓宇又做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他卖掉了自己居住的房子,用7.5万换回齐白石的一幅《螃蟹图》。这回,画上仅有一只螃蟹,朋友取笑他“七万五一只螃蟹,更贵”。
与古人对话
精神层次的“沟通”
“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的画,怎能不懂?”岳晓宇开始逼迫自己一定要喜欢,于是,开始大量研究齐白石的作品乃至他这个人。
随着研究的深入,岳晓宇越发觉得自己深深喜爱上这位伟大的画家。“我和白石老人有缘分,他是1864年生人,我是1964年生人,通过收藏,让我们相隔一百年的人进行了‘对话’,了解他越多,越发觉得文化内涵很重要,这两年他的作品飞涨也自有它的道理。”
其实,十几年间,岳晓宇共收藏齐白石画作几十幅,也一直进行着这样的“对话”。在这些画作中,岳晓宇最为喜欢的就是齐白石与好友张篁溪及其儿子张次溪来往书信的手札。“通过这些书信,你可以了解齐白石的另一面,他与梅兰芳的故事,他对赛金花的情愫,不同侧面的齐白石让你看到他的真性情。”聊起齐白石,岳晓宇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艺术品是这样,不触摸,它不会招惹你,一旦碰上,就无法自拔。”近几年,岳晓宇开始扩张自己的爱好,收藏起木器、瓷器、铜器等,“每当家中添置一个物件时,我都会探其究竟,想像着这是什么人用过的,用在什么样的家族中,怎样去摆放。”这也许正是收藏的魅力,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多是精神层次的“勾通”。
“三力”混搭 达到收藏最好效果
收藏这么多年,岳晓宇从未走过眼,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靠多年的功力。“现在很多人搞收藏,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听故事买物件,其实,哪有那么多故事呀?另一误区就是捡漏,我倒要问啥是漏?漏是给有准备之人的,没准备的人,根本捡不到漏。”
要使自己不眼拙,没有捷径,就得学习,弄懂了,自有回报。“就拿书画作品来说,有它的时代风格,浓缩到每个人时,就会有他的个人风格,个人还分早年、中年、晚年,然后书画作品的纸张、印泥、装裱,绘画的章法,书法的规矩等都很讲究,能不能看出门道,就要看你研究到何程度,能不能在细节上认清真伪。”
岳晓宇为收藏爱好者提个醒,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具备眼力、财力和决策力,俗称三力。“通常人都认为搞收藏是有钱人玩的,不然,先有钱,没眼力,一样买不到好东西;但相中了好东西,没钱同样不行;两样都有,犹豫不决也没有用,三力不能离开,互相交织,才能混搭出最好的效果。”
传播文化 心灵深处升腾的一份责任
有些人收藏,固然将金钱放在第一位,岳晓宇的话语中也不避讳这一点。就拿他收藏来的齐白石书信手札来说,当年三十几万买到手,如今几个三十几万。“收藏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有时迫不得已把你喜欢的东西转让出去,这是以藏养藏,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如果把一件艺术品永久的摆在家中,只会阻碍你的收藏质量。”
在岳晓宇的家,到处都堆满了与艺术品有关的文史资料,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会不时地翻翻看,进行一下艺术熏陶,有时她们还会向他请教,进行探讨。而每逢有国家级别的展览要展出齐白石的作品时,主办方也都会到岳晓宇这来借画,他从不推辞。
“收藏不是什么值钱买什么,是选择一些自己认为真正好的东西,买卖是一个传播过程,身体力行感染其他人,也是一种传播,因为这其中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
艺术品的价值是社会赋予的,最终将归还于社会。收藏至今,岳晓宇特别希望在家乡能够拥有一间博物馆,来更好地保存、展示他的藏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http://www.gs98.com/templates/guangks/indeximages/logo.png“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的墨宝" TITLE="书法 “辽海第一藏家”岳晓宇的墨宝"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