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4个汉字要“整形”之我见

(2009-08-21 01:35:53)
标签:

汉字整形

习惯

文字

通用规范汉字

杂谈

44个汉字要“整形”,几十年写法一笔“钩”消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纳入了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其中拟对44个汉字进行“整形”,调整其写法,引起了很大争议。
  原由
  44个汉字要“整形”“杂”“杀”等字去“钩”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44个汉字要“整形”之我见

44个汉字要“整形”之我见

44个汉字要“整形”之我见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据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作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此次公布的44个汉字的调整包括“琴”字上左部最后一笔横变提,“衾、汆”等字下部件末笔捺变点,“亲、杀”等字下部件的竖钩变竖,“唇、蜃”等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等。


  九成网友反对专家称没必要
  “好好地写了几十年,为啥要折腾成一个新样子?”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

 

  知名学者反对

  8月20日,著名学者王立群在其博客发表文章指出,汉字要美,更要实用,如果开了头,就会没完没了。而中国现在真正需要整容的恰恰不是汉字。44个汉字整容,10亿人将重新学写字,原来的写法就是错字!国家语委副主任回答质疑时说,这次调整这44个字“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灵活”,参考意见包括了清华大学美术系等专家的意见。其他语委委员的意见我等不知,拿得出来的理由是书法、美术界的意见。现在通行汉字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如果以书法界、美术界的意见来修改44个汉字的写法,我只能说一句话:汉字要美,更要实用!如果以美不美做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因为每次手术都有每次手术的原因!无奈!现实中国真正需要整容的恰恰不是汉字!

 

 

 

  我个人觉得真的是瞎折腾,一项制度或者修改意见的出台,最起码要利大于弊!要为人民群众着想!仅仅为了所谓的四个原则“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改了对广大群众有什么好处?应该没什么好处,或者没什么好的影响,几十年的书写习惯完全要改变,而且这些字很多还是常用字。

  约定俗成是一种文化习惯,生活中很多习惯和约定俗成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要说正确的,即便是有很多的错误也不容易改变。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可是“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比如:“晒太阳”、“看医生”、“淋雨”等就是严重的语法错误。

  再比如古文中的通假字。

  这些错误的东西都由于约定俗成和习惯的力量无法改变,更何况要把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文字进行这样的整形修改呢?

  还有此次增加的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一部分也是因为习惯性使用的原因。既然因为习惯性原因增加,为什么还要再把已经书写习惯的文字再进行这些不必要的修改呢?

  依我看即便是强行实行汉字整形,绝大多数国人都不会也不易接受和改变的,而受影响最深的是学校的学生和孩子们,造成的结果怕是,要么孩子学新字,不认识旧字;要么学习旧字,新字只考试用(考试错字要扣分的)。文字混乱将会是不可避免!这真是民族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