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故事 | 
					
亲善友爱的“助鸟为乐”
地球上的鸟类有九千多种。千万年来,它们同在蓝天下生活着,既有生存竞争,也有彼此间的亲善友爱和无私帮助。
美国考涅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在肯尼亚研究飞鸟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白头食蜂鸟通过延长孵期去帮助哺养其他鸟类的雏鸟。这种被哺养的雏鸟比食蜂鸟自己的雏鸟多两三倍,有90%左右是它们的近亲鸟类。通过这种利他的哺养,食蜂鸟不但救助了许许多多幼小的生命,还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别的鸟类。也就是说,它的“损己利他”的美德,也通过哺养遗传给了受助鸟类的下一代。
寒鸦是乌鸦的一种,据说“不能言之鸦为寒鸦,亦名哑鸦”。这种鸟尽管不会花言巧语,却有慈悲心肠。有一次,一只寒鸦被主人安置在室外的鸟笼里。主人天天将食物舀入碟中,再放进笼里。春暖花开时,主人发现一对黑鸟带着一只刚会飞的雏鸟来到笼前,于是寒鸦就将食物从笼子的缝中递出来,送给黑鸟吃,并且喂它们的雏鸟。以后天天如此,有一天寒鸦竟把整碟的食物推到笼子外面,让黑鸟和它们的雏鸟啄食。
科学家还发现,喜鹊和乌鸦发现食物时,往往大声呼唤,让同伴一起来“享受”,并飞往高处放哨,让同伴安心啄食;热带森林中的鹦鹉,不仅同类相亲,而且非常好客,如果它们在森林中聚餐,发现同类或友邻鸟类从上空飞过时,总要高唱“迎宾曲”,热情邀请其共享美餐。
奋不顾身的“助人为乐”
一些鸟不但对同类亲善友爱,对人类也有慈悲心肠,常常“助人为乐”。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密林里,过去曾栖居着一种慈悲鸟。这种鸟在抚养幼鸟时,只要听到跟幼鸟的饥饿叫声相同的“饿啊饿啊”的叫声,便立刻飞过去,将嘴里的食物投向发出叫声的地方。叫声越大,它们捕食越勤,投的食物也越多。当地一些好逸恶劳的土著人便利用慈悲鸟的慈悲心肠,每天坐在一块地毯旁,不停地“饿啊饿啊”地叫喊,于是便引来许多慈悲鸟不断地向他们投掷鱼虾、蛤蜊之类的食物……这些人靠骗来的食物卖钱,过上了富裕生活;然而却有许多慈悲鸟的幼鸟因此而失去照顾,饿死在巢中……
在我省的胶东农村,过去有一种叫“押押油”的鸟儿(“押”为方言,“倒”的意思),据说经常给穷人送去照明的灯油。过去乡间的贫苦农民都用小豆油灯照明,灯油十分紧缺。每到傍晚时分,“押押油”鸟便飞到村子上空,不断地发出“押押油,押押油,端出灯来押押油”的鸣叫声。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将空着的小油灯端到院子里,“押押油”就会往灯碗里吐满油状的液体。将这种油状液体点燃,跟豆油灯一样明亮。
鸟类助人,常常奋不顾身,很有一点见义勇为精神。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有一种模样像乌鸦的鸟。它们如果发现某处山林着火,便会呼唤来成千上万只同伴,纷纷扑向火势最猛烈的地方,齐吐唾液,覆盖住火势,然后嘴叼树枝或用翅膀扑打残火。火扑灭后,它们再寻找和召唤受伤或失散的伙伴,用唾液治疗受伤的伤员……虽然救火有很大风险,会因此造成伤亡,但它们无怨无悔,再遇到山林着火时,仍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尊老爱幼与“乌鸦反哺”
跟人类一样,有些鸟也懂得尊老爱幼。在这方面,它们有的甚至比人类更加执著真纯,其“善行”也更加感人至深。
人们熟知的大雁,即使在长途飞行中也对幼雁爱护有加。大雁在飞行时始终保持“一”字或“人”字队形,而且是老雁打头,幼雁居中,最后是老雁押阵。头雁在前面紧拍几下翅膀,气流就上升了。幼雁靠着这股气流滑翔,飞起来很省力。
绵凫鸟很疼爱自己的子女,为让子女们能安全度过北极严寒的冬季,它们忍痛拔下自己身上的长长翎羽,筑成温暖的窝巢让“宝宝”安全过冬。
小鸟长大了,“父母”变老了,长大的鸟儿也会自动担负起照顾“父母”的义务。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和生活在英国的秃鼻乌鸦,是以垂直方式群栖的。栖息时年轻的鸟总在低处,而年老的鸟总在高处,以此来防御陆生敌害的侵袭。
美洲哥伦比亚森林里的米利鸟,对双亲更是“孝敬”有加。这种鸟小如麻雀,尖喙似钩,尾羽上有环,喜欢群居。每至晚上,它们就相互将环套在喙钩上,串成长链式的“吊床”,让双亲安睡在上面。若遇风雨,它们还会将“吊床”卷起,把年老的双亲裹在中间。
在我国民间,乌鸦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当雏鸦能够独立生活的时候,它们并不离开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个地到巢外去寻食,带回来喂给它们的“母亲”吃。这时候的乌鸦“母亲”,经过长期的产卵、孵化、哺育幼鸟等一系列劳累活动,身子已十分虚弱,根本无力到外边去觅食,只好躲在窝内,张开大嘴,享受着“孩子们”的“孝敬”。经过鸟类学家的长期观察,“乌鸦反哺”之说,是确有其事的。
“收藏家”的“不文明行为”
有些鸟很聪明,不但会吃,而且会玩,有着个性鲜明的嗜好。比如有些鸟喜欢收藏,经常将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收存起来,自我欣赏。为满足自己的爱好,有时也不免做些“小偷小摸”的勾当。
乌鸦素有“收藏癖”。它收藏的东西多而杂,因而得了个“收藏家”的美称。毕竟它们“鸟国”物质贫乏,于是乌鸦便经常偷偷地飞到人们的住宅中,衔走纽扣、发卡、瓶盖、布头等感兴趣的物品,存放到自己的巢中,除了自我欣赏,还以此取悦异性。在斯里兰卡,有种乌鸦因“偷东西”而闻名。人们晒在屋外面的手帕、手套及摆放在窗口的小东西,常常在一眨眼间就被它们掠走。印度的乌鸦也同样好“偷”。有一次,一家珠宝店的几公斤金丝眼镜框不见了。经过侦查,原来是被一群乌鸦叼去做了窝。
澳大利亚的园丁鸟,有更大的“收藏癖”和更高明的“偷窃”本领。它的收藏范围既广又杂,在它的巢里可以找到各种“赃物”:花朵、果子、蘑菇、小刀、剪子、牙刷、眼镜、钱币以及各种小玩具,应有尽有。“偷东西”的园丁鸟多为雄性,它们经常用“偷”来的东西向雌鸟炫耀,以此博得对方的“爱情”。偶尔,园丁鸟也会偷走很贵重的东西。一次,欧洲某国的一位贵夫人把一颗价值昂贵的钻戒放在自家的窗台上,几分钟后就不见了踪影。她急忙报警,但侦探在现场费了半天工夫,却什么线索也没找到。她忽然看见淘气的儿子爬上树,在园丁鸟的窝里掏出了玩具,于是灵机一动,忙去搜查案发现场周围的园丁鸟巢,果然从中找出了丢失的钻戒。
灰喜鹊是一种跟人比较亲和的鸟,似乎对人类也更加了解。它们肚子饿了,有时也难免干点“梁上君子”的勾当。在潜入住房内盗食时,通常有两三只在外面“放哨”,其余的登堂入室“干活”。如果没有“危险”,大家轮流“享受”。一有风吹草动,“放哨”的就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大家一哄而散……在这方面,笔者也有亲身体会。这几年,我家养了几只从树林中救回来的灰喜鹊。其中一只叫“老哇”的特别聪明,它不但会学人语,会“迎接”客人,而且还会趁我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潜入我的房间,将摊开在桌子上的新书一页页撕下来,送给笼子里的同伙收藏或垫窝。我心里万分着急却又不敢发作,只得强作笑颜,和颜悦色地伸手向它们讨要。哄它们高兴了,它们会将残破书页叼到我手中,我再用胶带纸补缀残书……
鸟们的这些“小偷小摸”行为,完全是出于爱好和本真,其实并无恶意,反倒可以为我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些乐趣和光彩。你即使受到点损失,也不必过多计较,因为善良的鸟儿并无犯罪的故意,人类的法律对它们是不适用的。
■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录、全球许多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角落……“探索”栏目内容涵盖自然、科技、古今历史、探险、地理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努力与您一起发现我们周边世界的奥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