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寒食帖》

标签:
书法寒食帖黄州寒食帖苏轼苏东坡文化行书 |
分类: 古代艺术 |
《黄州寒食帖》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 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哪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最初爱上书法要说还是因为先爱上苏轼,因苏轼的作品引发我对书法这种线条艺术的兴趣。观其传世作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王右军禊帖《兰亭序》、颜鲁公《祭侄稿》齐名,自然是要用心玩味的。
开始还真是体会不到《寒食帖》和所谓宋人尚意的精髓所在。而如今已经看过不知多少遍,《寒食帖》所写的两首寒食诗早已经是倒背如流,其诗意虽说悲凉,但从行笔的线条上看,却越来越让人觉得有趣、可爱。
无论是晋人的韵,还是唐人的法,至少单个儿字看来都是“规整”的,如果说晋唐人是正规军,那么苏轼领军的宋人尚意一派给人感觉似乎走的就是那种野路子。《寒食帖》自开头起就是“歪七扭八”的“自我来黄州”五字,个个都是活脱脱的山野村夫或隐居狂士,伸胳膊蹬腿,恣意而行,性格极其丰富,观者可以想象他们扭来扭去到底是在做什么,这不是很有趣,也很可爱吗?由是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台湾某著名舞蹈团会把《寒食帖》编排成一场舞剧,众多演员按照线条轨迹(笔迹)舞动肢体,而舞台大幕上则配合着展示对应的字迹。我没看过这舞剧,仅仅是从《台北故宫》中看到一小段,如果在现场看表演,那种艺术的冲击力应该更是令人陶醉的吧。
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应该是和耐看度成正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书家不齿于规整死板的馆阁体的原因。原来我是完全不懂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所以看到馆阁体也觉得不错,而现在对书法艺术渐渐有所领会,再看馆阁体,发现的确很不耐看,看过几次便觉意兴索然,主要是不生动的原因吧。书法虽然未必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性格,但却是可以被拟人化的,一幅好的作品是必须有灵魂的,或者说是有神韵,时看时新。就如《寒食帖》,字字都如舞动着的人一样,高矮不一、肥瘦不均、行为举止也无规矩可言,所以每观此帖都感觉仿佛置身山麓下,看着一群有性格的隐士狂生手舞足蹈,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反正很有趣,很可爱,可以会心的淡淡一笑。
也许是苏轼才气太高,引时人妒忌,便有人批评苏轼拿笔姿势不好,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山谷黄庭坚一段驳斥语讲得非常好“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由此可见苏轼真是“意”到家了,连拿笔姿势都不循规蹈矩,完全由着性子来,怎么顺手怎么拿。苏轼评论自己书法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我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书家书匠而能成为宋意一派的开派宗师,他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派的艺术风格,恐怕也正是因为他太“意”了,所以后生学苏轼书者几乎没有能学成的,以至于外行往往不太了解苏轼书法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