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这个冬天有点冷—2

(2010-01-23 10:18:53)
标签:

中国历史

竺可桢

气候门

杂谈

我记得《自然》还是《科学》——记不清了——曾经发表一篇文章,说中国历史上凡是气候变冷的时期都是战乱时期,因为农业会发生困难。

这个系列文章有点意思,有好几篇呢,我只转载这一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连接去看整个系列。

王小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db490100gw0y.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这个冬天有点冷—2zt这个冬天有点冷—2(2010-01-17 21:06:57)
 

对于这一阵的严寒,身边的几个同事感叹今年的冬天是最冷的,小时候都没有遇过这么冷的时候。但感觉其实是不准确的,从生理上讲,儿童比成人的体温高,从感觉上是不怕冷的,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人就越来越怕冷了。

因此现在是不是比过去冷,要看气象数据来定,作为我们这一辈熟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人,童年的确是遭遇了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冷害年,长达20多年的气温下降使科学界预测地球将进入一个小冰河期,当时的气象学家们还专门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讨论此事,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

 

不过对于这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也不乏反对者,如中国最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斥之为“杞人忧天”,在他看来,地球年平均气温在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可以想象,如果竺可桢活到现在,就会认为现在的平均气温升高1℃的变化,也同样算不了地球变热的证据。

 

竺可桢最著名研究就是物候学,从历史典籍中对植物、动物行为的记述来推断气温的变化,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系统研究了中国公元前3000年到20世纪70年代的气温变化,而在西方对气候的观测仅限于最近200年,具有160年历史的气候观测站仅有50个,90%集中在西欧,与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幅员的广阔不可同日而语。

zt这个冬天有点冷—2

据竺可桢研究表明,我国近5000年来共经历了四个冷暖变化时期:在公元前3000年的夏商时期,是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温暖时期,出土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多次出现“象”字,并有古人猎象的记载。同时在1973年1月在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的马莲河畔也发现了一具大象化石,因其挖掘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古象”。

 

因为当时的象都是野生的,能在自然环境过冬,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远远超过今天亚洲象的生存北界。于是,学者们据此推测,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温度较现在高2℃至3℃,比现在科学家预测的地球变暖的程度还要高至少一倍。

 

另外在安阳殷墟中也出土了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还有上海出土的植物孢子也证明了3000多年前的上海曾覆盖着茂密的阔叶植物,比现在更温暖。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骸、春秋战国时竹子的分布、西汉时柑橘等植物的北界,都能说明类似的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气温这么高的时候,华夏大地上的人们生活得似乎还过得去,大禹治水时代蔓延九州的大洪水,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寒冷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850年,因正值西周时期,所以习惯上也称为西周寒冷期。

 

接着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也就是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末年的700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也是中国文化奠基的春秋战国时期和统一的秦汉王朝建立的时候。而从公元初年开始的长达600年的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这时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原来的中原政权和人民开始南迁,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了。

 

至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原因,除了各种政治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北方的气温降低,导致北方草原的生产力下降,无法维持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了生存只能南侵。事实上中国的长城一线,虽然是沿山河等地理形势建筑的,但也是400毫米等降水线,在这一线外年降雨量急剧下降,因此长城一线也就成了中国天然的游牧和农耕区分界线。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因正值唐朝和北宋前期,一般也称为唐宋温暖期。随后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特别是12世纪初的气候急剧转冷,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仿佛搞接力赛般的一个接着一个向南进攻,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族中央王朝—大元。

 

在最近明清两朝几百年间,气候学上俗称为小冰期时期,气温很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进一步向南推进,黄河流域所受的旱灾也比其他时期多而且重,特别是在1629-1643年间,竟发生了连续14年、赤地几千里的严重干旱,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禾草俱枯,川涸井竭,人民相食,亘古罕见。各地农民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斗争,大明朝始终是内忧外患不断,最后在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合力下灭亡。

 

总的看来,在中国历史上,温度高时不是问题,反而温度低时,因空气中水汽量减少,时常导致大规模的干旱,且植物在低温时生长减慢,粮食生产减少而有发生毁灭性的灾难的可能。商周、两汉和唐宋时期气温比现在高得多,却是华夏文明的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而元明清以来,气温的下降造成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成为了中原文明的紧箍咒。

 

追古抚今,对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温室效应造成地球变暖,国人切切要冷思考才行。

zt这个冬天有点冷—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