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烧出比汝窑好得多的瓷器
(2009-01-08 02:32:07)
标签:
瓷器汝窑粉彩休闲 |
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烧出比汝窑好得多的瓷器
我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人。我平均下来每天的工作时间极少,在大学时每天的学习时间也极少。我喜欢玩,喜欢紫砂、瓷器、佛像、香炉、茶、香、种花、养鱼……。这一年相对比较累,鱼太耗费精力,暂时不养了,花也很耗费精力,收缩了,但我那棵极为罕见的大龙游梅还养着呢,不过也是有点太累,很想找个植物园什么的捐献出去。相对不费事的还是收藏。但古董我是收藏不起的,一个单件,稍微好一点的,没个六、七位数是不行的,再说我也不懂,不想上当,然后去难受。所以,我宁可把不多的钱拿去赞助今天的优秀工匠,提高今人的工艺水平。
今天想讲讲瓷器的事情。就算是新瓷器,我也不是内行。但我这些日子看了不少瓷器,有着自己的外行的感受。我觉得外行的感受也许更真实,因为现在所谓“内行”,为了利益尽忽悠人,编出一套套玄而又玄的说法,不知不觉把人套进那些所谓的“知识”、“理论”中去,迷失了真正的审美感受。
我今天谈的这些是一着闲棋,无关宏旨,主要是写给自己,做个记录,同时也和朋友们交流一下心情。
一、
汝窑瓷往往被说成是一种神器,具有无上的审美价值,其烧造被金人入侵打断后,至今不能完全成功仿造。我过去也是十分相信这种说法的。但看了很多很多今天的优秀的仿汝窑瓷器后,觉得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今天的优秀仿汝窑瓷器,如台湾的蔡晓芳、许德家等仿的,我看比宋代的汝窑瓷更好看(我还是隔着玻璃看过真正的宋代汝窑瓷器的),更像“雨过天青色”,而且今天的仿汝窑,有多种略有差别的颜色,你可以有充分的选择。大陆仿得好的要算“东道”仿汝窑,但东道仿汝窑与台湾的名家仿汝窑瓷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另外一点,我对于所谓的“开片”有点看法。现在的仿汝窑非常强调明显的开片。我则认为,有些开片在未使用时确实是很好看,但在使用了之后,染上了茶色,变成了明显的网状,并不是那么好看,至少是违背了汝窑原来的初衷“雨过天青色”。试问:天上可能出现那样的茶色网吗?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陶瓷时曾引用明代曹昭评论汝窑的话“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马未都说:“这话比较绕”。我认为这话其实很明确:他说的是绝大多数汝窑是有纹的,所以这是判断汝窑的一个标准,但有纹并不是烧造汝窑瓷器的工匠的初衷,而是工艺没过关,所以烧出个别无纹的,是更好的。今天的工艺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开片,我们为什么一定烧纹路这么明显的,不烧“尤好”的无纹的呢?
总之,这一千年我们不是白过的,我们今天的技术已经可以烧出比宋代汝窑好得多的瓷器,我想,如宋徽宗能起于九泉之下,也会同意这个观点。当然,宋人给了我们工艺上和审美上的启示,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就像西方人烧瓷器,其实中国人并没有教给西方人烧瓷器的技术,是他们最后自己琢磨出来的,但中国的瓷器告诉他们这样的东西是可以造出来的,这个功劳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汝窑瓷器,也适用于其他瓷器。说实在的,除了皇家用瓷真的是精工细作,百里挑一的精品,我们今天往往还花不起足够的成本达到之外,一般来说,今天一般百姓也能使用的高档瓷器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古董瓷器。这个道理还适用于其他许多事物。
二、
按很多人的说法,像汝窑这样的颜色釉代表了高层次的审美,而像粉彩这样的则代表了低层次的审美。但我就是喜欢青花超过颜色釉,喜欢粉彩(也包括珐琅彩,但我实在无法区别粉彩与珐琅彩)超过青花。我还特别喜欢画有人物故事的粉彩和青花,并且喜欢画面很满的那种,但这方面今天的新瓷还是有所不足,这种题材的瓷器很少,画得好的就更少,因为人物画要想画好很难。但古代这样的瓷器应该也很少,不然元青花“鬼谷下山”怎么能拍到2.3亿元人民币呢?
今天的高档粉彩瓷器的价格还是远远超过了同档次的颜色釉。这道理很简单:颜色釉一旦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其成本就可以比较低,而粉彩,也包括青花等,凡是一切需要绘画的,如果要画得非常细的话,这人工成本是降不下去的。体现现代科技的贴纸,做出来的瓷器与手绘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距。我有几个画工非常细的茶杯,很小的杯子,又不是什么古董,价格也达到四位数,但想想所需要的工时,觉得也不算太贵。
三、
今天做瓷器的优秀画工的收入应该是相当不低的,但他们的社会地位还是远远比不上所谓的“艺术家”、“教授”们。其实,这些优秀画工的水平远远高于所谓的“艺术家”、“教授”们。中国大陆的这些所谓的“艺术家”、“教授”们,论创意,比不上台湾,也比不上日本、欧美,论继承传统,则不愿意下功夫,搞所谓的“创新”、“写意”,其实是投机取巧,省工,把功夫都下在讲“理论”忽悠人上了。反正我是绝对看不上大陆的所谓“名人瓷”,台湾的还是可以的。我宁可把钱花在民间新崛起的名牌瓷上。民间新崛起的名牌瓷和名人瓷不同,它的工匠的名字还是不为人所知的,我有一次买了两个画工极细的粉彩杯子,店主告诉我是一个老和尚画的,我问那个老和尚的名字,她却死活不肯告诉我,她怕我直接去找那个老和尚。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我没有时间去找那个老和尚,我愿意为了节省时间而付她这笔中介费,我问名字,只是出于对画工的尊重。
瓷器领域的“艺术家”、“教授”们光忽悠人,实际做出来的东西远远比不上民间画工的这个情况,和社会科学、人文领域的情况好像也很类似。为什么都会这样呢?这恐怕还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四、
处于革命的阵痛中的中国大陆,曾长时间无暇于工艺。所以,中国大陆今天的很多工艺,与台湾比都有差距。但这些年稍为休养生息了一下,我们便迅速赶了上来。我观察瓷器,就深有体会。一个是中国人确实爱好精美的工艺品。高度文明的祖先传下的子孙,天生喜欢最精美的东西,有很高的审美趣味,那些年实在没有条件,这些年迅速反弹了回来。不光是老人,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也对于瓷器之类的东西有着很高的欣赏水平和热爱,对于高档瓷器形成了很高的需求。而中国人长于工艺恐怕也是已经溶化在血液中的,需求一上来,产品的工艺水平也随之迅速上升。我想,中国人的这个特点决不会仅仅限于瓷器、紫砂等手工艺品。有着这样的特点,中国再次雄踞世界技术的高峰应不是问题。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