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遗事之北京55天
北京55天是好莱坞60年代的经典巨片,大制作全明星阵容,以义和团战争为背景,讲述在北京被包围55天的各国使馆人员和使馆卫队的经历。看这部电影时我很有点好奇,因为以前读庚子事件的评述都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西方人从他们的角度叙述,是否有什么新奇之处?
故事比较冗长拖沓,我只好一边做饭一边看;西方人作主角,基本是英雄美女的套路。对我这个中国人来说,唯一吸引人的是视角不同--- 愚民闹事,西太后故意把祸水引向洋人免得团民来生她的是非;于是团民包围使馆。男主角是一位由天津开进东交民巷的美国使馆卫队少校,由当时好莱坞动作片明星贺思顿饰演。男二号是英国驻华公使,由明星大卫尼文饰演。尼文和贺思顿有些矛盾,贺思顿是典型的军人强硬作风崇尚武力,而尼文作为职业外交官更倾向恩威并施外交解决;但事态因团民攻打使馆急转直下,尼文和贺思顿不得不同心协力抗击敌人。尼文和贺思顿大概分别象征西方人对中国遏制和接触的两种态度---只是不知道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是否如电影里的尼文那样是个温和派?女主角爱娃加德纳艳如桃李冷胜冰霜,在片中饰演俄国公使的嫂子。关于爱娃这部分的情节特别好玩,咱中国人肯定不会这样编---爱娃和荣禄有婚外情,其夫查觉后在绝望和羞辱中自杀。爱娃由此被其它西方人鄙弃,俄国公使更痛斥她害死了丈夫。爱娃心灰意冷本欲离开中国,却因团民起事而不得不避入使馆。贺思顿率卫队入使馆,遭遇爱娃发生一夜情。这一段爱情对手戏似乎双方都很冷,短暂的性爱与其说是出于感情,看起来倒更象是爱娃献身贺思顿以奖励他的勇敢。(贺思顿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和爱娃不知怎么回事就是没有CHEMISTRY,所以这段罗曼史他俩配合不好,电影里看起来就特别冷。)
事后爱娃成天忙于照顾病人, 贺思顿率领使馆卫队无数次击溃敌人的进攻,好不容易等到八国联军入城解救,爱娃却不治身亡。贺思顿的强悍尚武被爱娃的死亡所软化,他终于放下偏见向使馆内避难的一个混血小女孩(父亲是白人,母亲是华人)伸出援助之手。尼文的儿子被流弹击中而死,尼文经历生离死别,追问自己:当时清廷建议驻华公使撤离自己一口回绝是否出于一种“英雄主义情结”驱使下的私欲?
最后电影以所有主角都经历变化和自省而结束。
整部电影里有一处情节特别滑稽,让我大笑不止---是说贺思顿为打击端王支持义和团的气焰带领使馆卫队挖掘一条地下通道横穿京城,洋兵从地而生(不是从天而降)直捣端王府第旁边的义和团火药库,消灭大量团民彻底报销火药库后又通过地道得胜凯旋回东交民巷。 COME ON,照电影里的情节,使馆被团团围住,卫队500多,没有任何大型机器,一共被围55天,内无充足粮草外无救兵消息,枪林弹雨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居然能修一条横穿京城的地道打击端王气焰---如此战略性大手笔,太牛了吧!虽然电影不过是娱乐犯不着当真,我实在觉得编剧和原著作者(爱德华滋爵士)这么不顾常识多少有点太离谱。他们怎么想的出来啊,好象使馆卫队不是被包围在小小的东交民巷中的孤军而是一支可以主动出击并决定北京城命运和皇室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力量一样。
近来因读***先生文章,对庚子遗事又起了兴趣,读了一些相关史料,才发现爱德华滋爵士编织情节的能力并不如我先前所想那样糟糕,某些情节也似有所本,他只不过是把时间顺序作了颠倒----在使馆被围攻之前,使馆卫队的确是一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京城命运的力量。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就曾经率领使馆卫队对团民进行逮捕和追杀;大概是为了“狠狠打击义和团气焰”,男爵大人甚至曾经率领使馆卫队进入支持义和团的大学士徐桐家里宣布将其逮捕(当然走的不是地道,是正大光明地从街道上行军的),后经英国公使窦纳乐说情调停才将其释放---这也许是电影里将尼文归类为“温和派”的根据吧?
美国海军部的网站上有当年美国使馆卫队军官提交的报告,也提到使馆卫队主动出击的事迹:“6月15日,我派出10名士兵和英国使馆卫队同去北京的东北角搜寻,看是否还有基督徒需要被解救。有传言说当地一些基督徒为躲避团民追杀而躲在那里。李普特医生自愿和士兵们同往,我也同意了。但我们的士兵没有找到基督徒,却在途中发现义和团民在一处庙里开会。我们的军队在赶来帮助的日本兵和奥国兵协作下,包围了庙宇,经过短暂交火,打死了45名团民。”
心理学家们喜欢说,我们作过的一些不是很光彩的事,常常会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进入我们编织的故事,所以某些看似特别离奇的传说往往蕴含着历史的线索。如此说来我又忍不住有些不解,当事人犯罪之后有此心理当不足为奇,而受害者的后代也加入“以某种扭曲的方式编织故事”之行列,又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精神动力学呢?
北京55天是好莱坞60年代的经典巨片,大制作全明星阵容,以义和团战争为背景,讲述在北京被包围55天的各国使馆人员和使馆卫队的经历。看这部电影时我很有点好奇,因为以前读庚子事件的评述都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西方人从他们的角度叙述,是否有什么新奇之处?
故事比较冗长拖沓,我只好一边做饭一边看;西方人作主角,基本是英雄美女的套路。对我这个中国人来说,唯一吸引人的是视角不同--- 愚民闹事,西太后故意把祸水引向洋人免得团民来生她的是非;于是团民包围使馆。男主角是一位由天津开进东交民巷的美国使馆卫队少校,由当时好莱坞动作片明星贺思顿饰演。男二号是英国驻华公使,由明星大卫尼文饰演。尼文和贺思顿有些矛盾,贺思顿是典型的军人强硬作风崇尚武力,而尼文作为职业外交官更倾向恩威并施外交解决;但事态因团民攻打使馆急转直下,尼文和贺思顿不得不同心协力抗击敌人。尼文和贺思顿大概分别象征西方人对中国遏制和接触的两种态度---只是不知道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是否如电影里的尼文那样是个温和派?女主角爱娃加德纳艳如桃李冷胜冰霜,在片中饰演俄国公使的嫂子。关于爱娃这部分的情节特别好玩,咱中国人肯定不会这样编---爱娃和荣禄有婚外情,其夫查觉后在绝望和羞辱中自杀。爱娃由此被其它西方人鄙弃,俄国公使更痛斥她害死了丈夫。爱娃心灰意冷本欲离开中国,却因团民起事而不得不避入使馆。贺思顿率卫队入使馆,遭遇爱娃发生一夜情。这一段爱情对手戏似乎双方都很冷,短暂的性爱与其说是出于感情,看起来倒更象是爱娃献身贺思顿以奖励他的勇敢。(贺思顿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他和爱娃不知怎么回事就是没有CHEMISTRY,所以这段罗曼史他俩配合不好,电影里看起来就特别冷。)
事后爱娃成天忙于照顾病人, 贺思顿率领使馆卫队无数次击溃敌人的进攻,好不容易等到八国联军入城解救,爱娃却不治身亡。贺思顿的强悍尚武被爱娃的死亡所软化,他终于放下偏见向使馆内避难的一个混血小女孩(父亲是白人,母亲是华人)伸出援助之手。尼文的儿子被流弹击中而死,尼文经历生离死别,追问自己:当时清廷建议驻华公使撤离自己一口回绝是否出于一种“英雄主义情结”驱使下的私欲?
最后电影以所有主角都经历变化和自省而结束。
整部电影里有一处情节特别滑稽,让我大笑不止---是说贺思顿为打击端王支持义和团的气焰带领使馆卫队挖掘一条地下通道横穿京城,洋兵从地而生(不是从天而降)直捣端王府第旁边的义和团火药库,消灭大量团民彻底报销火药库后又通过地道得胜凯旋回东交民巷。 COME ON,照电影里的情节,使馆被团团围住,卫队500多,没有任何大型机器,一共被围55天,内无充足粮草外无救兵消息,枪林弹雨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居然能修一条横穿京城的地道打击端王气焰---如此战略性大手笔,太牛了吧!虽然电影不过是娱乐犯不着当真,我实在觉得编剧和原著作者(爱德华滋爵士)这么不顾常识多少有点太离谱。他们怎么想的出来啊,好象使馆卫队不是被包围在小小的东交民巷中的孤军而是一支可以主动出击并决定北京城命运和皇室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力量一样。
近来因读***先生文章,对庚子遗事又起了兴趣,读了一些相关史料,才发现爱德华滋爵士编织情节的能力并不如我先前所想那样糟糕,某些情节也似有所本,他只不过是把时间顺序作了颠倒----在使馆被围攻之前,使馆卫队的确是一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京城命运的力量。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就曾经率领使馆卫队对团民进行逮捕和追杀;大概是为了“狠狠打击义和团气焰”,男爵大人甚至曾经率领使馆卫队进入支持义和团的大学士徐桐家里宣布将其逮捕(当然走的不是地道,是正大光明地从街道上行军的),后经英国公使窦纳乐说情调停才将其释放---这也许是电影里将尼文归类为“温和派”的根据吧?
美国海军部的网站上有当年美国使馆卫队军官提交的报告,也提到使馆卫队主动出击的事迹:“6月15日,我派出10名士兵和英国使馆卫队同去北京的东北角搜寻,看是否还有基督徒需要被解救。有传言说当地一些基督徒为躲避团民追杀而躲在那里。李普特医生自愿和士兵们同往,我也同意了。但我们的士兵没有找到基督徒,却在途中发现义和团民在一处庙里开会。我们的军队在赶来帮助的日本兵和奥国兵协作下,包围了庙宇,经过短暂交火,打死了45名团民。”
心理学家们喜欢说,我们作过的一些不是很光彩的事,常常会以某种扭曲的方式进入我们编织的故事,所以某些看似特别离奇的传说往往蕴含着历史的线索。如此说来我又忍不住有些不解,当事人犯罪之后有此心理当不足为奇,而受害者的后代也加入“以某种扭曲的方式编织故事”之行列,又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精神动力学呢?
后一篇:Yaomi: 末世名花之德龄女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