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机,文字与图片共生

(2007-01-06 00:18:48)
分类: 民工敲键盘
相机,文字与图片共生

    新闻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有很多人帮助了我,我很感谢他们。有三个人是我不得不提的:老师、师傅、主任。除了在文字方面的指点,这三个人对我的“图片意识”都有很大帮助,如今我与他们都不在一起工作,可以随意的说下去。
    张宁,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复旦大学博士。2003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旁听新闻时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没有因为我不是本学校的学生而鄙视我。他教的课程是新闻写作,其中包含了很多采访经验,至今还有两句话让我铭刻在心:一定要注意采访顺序,有时候一个顺序弄错了会毁掉整个采访;新闻图片是要有人做参照物的,但要把人处理得很巧妙。
   冯万健,山东菏泽电视台的记者,是我刚刚进入新闻圈的师傅。电视台的同事叫他冯万能,意思是他什么都能做,无论是各种类别的新闻,还是电视新闻中的各个环节。我是的嘴很,但我一直称他师傅,无论他或是别人怎么说。他教会了我写稿和拍摄,甚至手把手的教了我对编和非线性编辑,当我成为部门内的“非线高手”时,他也会问我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他的严谨和职业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他不该在一个市级电视台里工作,但他总是笑着看待这些。
    赵博,北京娱乐信报综合新闻采编中心主任。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他跟我已经不是一个部门的上下级了,我可以坦白的说关于他的一切了,否则有拍马屁之嫌疑。如果没有赵博主任,我不会在这里写《我在信报这两年》,也不会在博客里刊发照片了。他把我招进信报的,他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其中包括两台相机。
    很有意思的是,当我2006年再次见到张宁时,谈到赵博主任,他居然认识。的确,两人是同一时代的记者,一个在北京晨报,一个在(南京)扬子晚报,是海梗冬训让中国的足球记者相识。
    由于我此前我在电视台有过一年的摄像及电视画面的制作机,又做了同样时间的视频剪辑,所以对图片多少有了些感觉。在见习期间的评报的过程中,我也对图片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博得了领导的一些信任。2004年底,报社给部门内配了两台Canon-A75卡片机,全部门人都想得到这个卡片机。
     当时我还没有转正,也没有任何证件等物品低压在报社,算是个黑户吧。按报社规定我不可以抵押相机,赵博用他自己的名字给我抵押了这个相机。虽然押金是我出的,但万一我跑了他还是要担负一部分责任的。这台相机是Canon的A75,300万相素,
    有了相机就等于有了另一部分收入。一张主打图片是一笔钱,及时是配图或装饰图也算稿费的。我们报社允许文字记者拍图片,而且我手上有相机,这就给了我拍摄图片的机会和金钱上的收入。那时我没有底薪,也没有报销和其他福利待遇,又不能和其他正式记者抢线索,所以图片上的收入对来说还是蛮重要的。
    报社的摄影记者比较少,跑热线的机会也不多,当时我与部门内的摄影记者也不太熟悉,所以我只能自己拍图片了。“赶鸭子上架”,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联系图片的。随着图片水平的提高,很多可发可不发的稿子因为图片的存在而发了出来,如果版面上缺图,这样的稿子还可以发在显著位置上呢。
    用卡片机的这段时间,我发了一张头版主图,发了若干张其他版面的主打图片。同事张成刚说过一句话,长枪有长枪的用处,短炮有短炮的好处,如果你没有专业相机,那你就换个角度拍,或许能拍出更精彩的图片。的确是这样,用卡片机时,我每拍一张图片都是用尽了心思,现在用了单反,却少了很多思考。
 
 
 
 
本文作者:马子越
联系方式:news_worker@sina.com (注:news与worker之间有下划线)
文章出处:blog.sina.com.cn/m/mzy
转载请告知作者并保留作者信息及出处
      
 
 
欢迎点击以下精彩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