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古都,除了保留着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古建筑,还有一些西方的教堂散落各处,
除了著名的“东西南北”堂这四座教堂,这篇要说的“中华圣公会教堂”(也称南沟沿天主堂、安立甘教堂)其实更有特色,特色之处在于它中西合璧的方式。这座教堂的功能现在改为“模范书局+诗空间”,一个不错的文化品牌。教堂位于佟麟阁路85号,介绍建筑之前,先说说这条佟麟阁路的历史。
帝都的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已经消失,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完全看不出当初的样子,
老北京看不出老,也不觉得新,如何保护利用好古建,这点帝都要向魔都学习。按图索骥,唯一的线索也许就是地名或街道的名字,还能发现一丝历史的气息。现在北京的街道名称一般都遵从了历史的承袭,比如,“西四”,明清北京城在那里的路口有四座牌楼,“西单”路口原来有一座牌楼。今天的“佟麟阁路”,显然是后改的地名,原来这里叫“南沟沿大街”,因为元代这里曾经有一条河。1945年经冯玉祥提议,当时的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何鲁丽的父亲)签发“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沟沿大街、北沟沿大街、铁狮子胡同分别改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以示对抗日英雄的纪念。WG爆发后,佟麟阁路的名称被改为“四新路”,WG结束后改回现名。(PS:佟麟阁,满族,原名佟凌阁,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高级将领之一。)
再说说的教堂的名称,“中华圣公会”是基督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教会,原用英国国教一词的音译为“安立甘会”(Anglican),1911年才转为意译,称“中华圣公会”。这就是为什么这座教堂既叫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叫安立甘教堂的缘故。
↑ 教堂的主入口,教堂坐北朝南,虽然屋顶是中式的,但中国的古建筑很少把山墙面当主立面,这又符合西方古典的建筑的审美。

↑ 最有特点的是平面两个十字的交点上各有一座中式的小亭子,两个中式八角亭阁作为天窗和钟塔。

↑
中式的屋面和青砖灰瓦,窗户采用西方常用拱式,中西合璧。这张可以清楚的看到屋顶的八角小亭子。

↑
如果你仔细看这张古鸽鹅思图,就能看到那两个作为天窗和钟塔的小亭子,平面的拉丁十字布局符合西方教堂的平面形制。
↑
外墙的一处细部,感觉当时的工匠这么建造肯定有什么特别的说法,但现在也无从考证,如果你知道,可以告诉俺~
↑ 内部结构并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式”,而使用西方的木桁架结构,内西外中,是帝都最早的一座“宫殿式”教堂。
↑
对古建的保护,其实模范书局的做法值得借鉴,加固原初的建筑,在不破坏原来格局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代实用性,室内本体建筑保持原样,开放给民众,总比一些有故事的古建被拆掉或被私人或单位占用要好。
↑ 模范书局的“模范”二字是两个字的组合,活字为“模”,盛器为“范”,还原的是古代活字印刷术的流程。
↑ 中部原祭坛上方,以英国哥特式造型建造了一座中国八角形藻井,其上即八角钟亭,可谓十足的中西合璧。
↑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北岛手迹。
↑
教堂最北侧的圆形空间,布置为书架。
↑ 和“中华圣公会教堂”在同一个大院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墨臣”,据说教堂的改造装修也是由这个公司设计的,也许是他们公司最近的工地了。

↑
从佟麟阁路上看教堂,如果你不了解有这么一个不一般的老教堂,从大街上一掠而过,肯定很难发现。
↑“中华圣公会教堂”的老照片。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使这座教堂和谐滴融入北京传统的城市环境之中。
↑
古鸽鹅思中黄色标记的“中华圣公会教堂”和水蒸蛋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堂位于内城(二环即内城城墙)西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