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控在浙江宁波1】中国古建教科书——保国寺

(2015-09-17 22:13:11)
标签:

宁波保国寺

营造法式

斗八藻井

算桯枋

七朱八白

分类: ☆.中国-各省、自治区
http://s16/mw690/001wYtF0zy6Vivn9MDRaf&690↑如果你是对建筑感兴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像白求恩和我一样说话言简意赅和天生丽质的人,宁波,是值得去的一站,因为那里有我们本土建筑大师王澍设计的几个现代建筑作品,更有一个不能不看的古建——保国寺。这张是寺庙所在山下的入口,这棵大树有些年头了。

http://s9/mw690/001wYtF0zy6VivodnPaf8&690↑那为什么要看保国寺呢?除了和我一样的那些特质以外,这块石头上的字是很好的解读。这16个字是罗哲文先生写的。俺来翻译一下下—“江南古刹,文物精华”指的是保国寺是江南保存最古老且最完整的古建筑,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我国现存的千年木构,以单体算,只有二十余座。“法式例证,建史奇葩”说的是宝国寺保存了许多古建筑法式中的孤例使得像宋《营造法式》中一些天书般的法式做法成为鲜活的实例。
P.S.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P.P.S. 《营造法式》编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宋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http://s4/mw690/001wYtF0zy6Vivni8OT73&690
↑保国寺的导览图,说实话,真不敢恭维,先不说画的好不好看,就是各个景点之前的空间表达和流线关系也画的潦潦草草。

http://s16/mw690/001wYtF0zy6ViP3bJxR5f&690
↑ 股沟鹅思图是最真实的反映。

↑去保国寺要爬一段不长的山路,回头眺望,看不到宁波港的繁华,因为保国寺的位置在宁波北面的近郊。
 
http://s11/mw690/001wYtF0zy6ViP3b5iifa&690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保国寺在宁波市的相对位置,图中宁波美术馆位于繁华的老外滩,老外滩位于宁波的三江口,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

 

http://s14/mw690/001wYtF0zy6VivntpZbdd&690
↑走了一段不长的山路,经过一个山门,就看到树林掩映的寺庙,上书“保国寺”三个字。据嘉庆《保国寺志》及白肚(百度)载,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灵山寺被废。唐广明元年(880),国宁寺僧“可恭”上书请求重建,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李儇”(xuān)为了护卫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李家皇朝,于是钦赐“保国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僧则全(号叔平,赐号德贤)率众重修保国寺,经六年基本完成,其中大殿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建成,所谓的这个大殿就是“大雄宝殿”也是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要看的房子。这种照片并不是今天的主角大殿,而是它前面的一个建筑——天王殿。天王殿在清宣统二年毁于火,现在看到的是宣统三年重建的。

 

http://s1/mw690/001wYtF0zy6VivnD0Gsa0&690
↑庙前有两座经幢,都是唐代原物,可是比天王殿岁数大多了。两座经幢分别从慈城镇普济寺(今慈湖中学)和鄞州区永寿庵搬来的。

P.S.经幢,源于古代的旌幡,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http://s6/mw690/001wYtF0zy6Vivt6mpv45&690
↑从这张图就可以看出,保国寺对于学建筑学的童鞋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活生生的中国古建史原版教具。

 

http://s12/mw690/001wYtF0zy6Vivo2bATab&690
↑穿过天王殿,由于整个寺庙坐落在山地上,越往寺庙里走越高,视线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那些姑娘的屁屁——下的刻着的四个蓝色的字“一碧涵空”上,明崇祯二十二年御史颜鲸题。视线越过那些屁屁~座下的题刻,后面的建筑就是古建明星,虽然外表平平,但极有内涵,实力派古建——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雄宝殿。

 

http://s8/mw690/001wYtF0zy6Vivn3MLtb7&690
↑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保国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中间的院落和水池,旁边的阶梯院墙表面着院落的高差关系。


http://s14/mw690/001wYtF0zy6VivoeOnPbd&690
↑这位实力派古建的颜值一般般,大殿原为单檐,清康熙二十三年维修时,增建了东、南、西三面副阶,变成现在的重檐。但,建筑绝不是只看颜值的~因为我们毕竟要进到里面遮风挡雨,吃饭睡觉消乐乐,打嗝放屁拉臭臭。

P.S. 副阶,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体现。

 

http://s1/mw690/001wYtF0zy6VivndgAw40&690
↑进入大殿,抬头一匾,艾玛我去,三个大字“精进院”。不知为何脑子突然显现一个身怀绝世武功却只顾打扫庭院的老僧。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官方赐保国寺“精进院”额。“精进”是佛教衡量修行的标准之一,一般佛教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基本功法,修成之后便可以度到彼岸。《无量寿经》上有“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之语,以此说明修行的程度的高低。保国寺得到“精进院”赐额,足以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的地位。匾的上方就是《营造法式》中的“斗八藻井”。藻井上还有隐约的油彩。

P.S. 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的中央部位或重点部位,做法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称为八斗。
 

http://s2/mw690/001wYtF0zy6VivmVXdDf1&690
↑室内光线不好,发现手机拍的比相机拍的还清楚些。藻井由算桯枋(也有叫平棊枋)构成的正方形外框,于四个角置短枋木,组成八角形井口,在各交角处施华栱二跳,第一跳偷心造。

P.S. 平棊(棊 qí 同“棋”)枋,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上承支撑藻井的斗栱。 


http://s11/mw690/001wYtF0zy6VivoxR7c2a&690
↑大殿有一大两小三个藻井,在宋代建筑上同时用三个斗八藻井实属罕见。藻井是有扩大回声的功能,站在下面讲话很响亮,藻井在古代五行中属水,水克火,因此在木结构建筑中添置藻井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希望能免去火灾。

 

http://s3/mw690/001wYtF0zy6Vivo5G3U12&690
↑两个柱子的的木枋上刷了八个白色的方块,这就是古建中著名的“七朱八白”。中国建筑师的观点“七朱八白”源自唐代建筑双重阑额结构,阑额是柱上由于承接。连接柱头的水平构件,南北朝末以来,阑额(楣)由柱上降到柱顶两侧,并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连以若干短柱,维持柱列稳定。唐代开始到宋早期,由于辅作层发展的更为完善,逐渐简化为单层阑额,但依然用刷出“七朱八白”彩画模仿重楣之形。所以,后人一般就把七朱八白定义为唐宋中国木构的一种代言。保国寺大殿是国内现存最明显的一例七朱八白法式的地方。
P.S.  辅作,是宋式建筑中对每朵斗栱的称呼,自斗栱最底层的斗算起,每铺加一层构件,算一铺作。

 

http://s1/mw690/001wYtF0zy6VivosVKEf0&690
↑保国寺大殿的红色柱子并非就是一个圆柱,而是像南瓜棱一样的柱子,叫“瓜棱柱”。宋代建筑中,瓜棱柱在南方十分常见,但保国寺这样保存完整的木质瓜棱柱独此一例。大殿的16根柱子全部是瓜棱柱,三种样式,全瓜棱式,半瓜棱式和四分之一瓜棱式。柱下的柱础基本在中国古建木柱下都有,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也起到对木柱的防潮作用。


http://s15/mw690/001wYtF0zy6VivorvJQ5e&690
↑这张图可以看出瓜棱住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没有那么粗的木材直接做柱子的情况下,以小拼大。这种以小拼大的做法也叫“包镶作”。

 

http://s2/mw690/001wYtF0zy6Vivn47jH51&690

↑发现古建之美。


http://s10/mw690/001wYtF0zy6VivnXGZ329&690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开篇便是“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里的“材”类似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模数。保国寺大殿斗拱用材接近于五等材,其斗拱模数不仅与《营造法式》的规定基本一致,而且材断面的高宽比为3:2。根据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的研究,这样的比例反映了最高的出材率,具有最理想的受力效果。中国工匠所采用的受力构件,要先于汤姆士.扬的实验数据几百年,而且作为北宋建筑的官方标准,早已成为一种法式制度。

 

http://s2/mw690/001wYtF0zy6VvhYtmZr31&690

↑别看本人是学建筑的,但对中国古建这些构件的名称也是云里雾里,看到那些名词也犹如天书,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见那些从没见过的珍馐美味是一样样的,觉得好,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在一些相同的构件上名称也不一样。而且,斗栱的组合样式多样,所以如果上面的图哪个名词标错了,表怪我呦。
P.S. 计心造,跳头上设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设置横栱。

P.S.S.《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仅有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二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http://s5/mw690/001wYtF0zy6Vv9dFXNi84&690
↑在瓜楞柱和七朱八白的阑额相交处,有一个下面似波浪的构件叫“蝉肚绰幕”, “绰幕”是宋代的叫法,如果换做清代的叫法你也许听说过——“雀替”。所谓的“蝉肚绰幕”就是说像蝉的肚子的雀替。

P.S.  雀替放置在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后来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


http://s5/mw690/001wYtF0zy6Vv9dTNLS94&690

↑ 单单看看宋代的“蝉肚绰幕”。之所以保国寺大殿牛叉,就是这两个字“孤例”,保国寺的蝉肚绰幕是我们古建中的孤例之一。


http://s15/mw690/001wYtF0zy6Vivo6mKife&690
↑这是在另一个殿里放置的保国寺模型,看到出还是遵照了北宋的样子,没有清代的第二次挑檐。保国寺大殿建造年代比《营造法式》成书年代早了九十年。北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令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李诫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肯定也参考过很多民间匠人的做法,甚至可能就包括保国寺大殿。保国寺大殿建成一百七十年之后,明州(宁波)人陈和卿东渡日本,帮助重建了毁于“南都烧讨”的奈良东大寺,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暂新的日本建筑样式——大佛样。保国寺与福建的三处宋代木构福州华林寺大殿、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泰宁甘露寺(已毁),可以共同称为日本这类建筑的源头。韩国的修德寺大殿和保国寺大殿的建筑体系也非常相似,考虑到明州在北宋熙宁七年(1074)之后是宋廷规定的与高丽官方往来的唯一合法港口,保国寺等明州建筑对韩国建筑施加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P.S.“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二十世纪末由日本名僧重源从南宋引进的建筑样式,因为用来重建1180年被毁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日本建筑史学家称之为““大佛样”。

P.S.S. 日本治承四年12月(1181年1月),重衡率军攻打支持以仁王的南都诸寺,与僧众交战,烧毁了园城寺、兴福寺、般若寺。这次事件后来被称作“南都烧讨”,被当作平家最大的恶行之一,平重衡也因此被南都的僧众刻骨仇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