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13】建筑史不得不提的一笔——蓬皮杜艺术中心

标签:
蓬皮杜艺术中心理查德.罗杰斯伦佐.皮亚诺圣心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
分类: ☆.欧洲 |
↑这个各种管路暴露在外的钢铁大家伙是郊区的化工厂吗?答案是——不是,这是建在巴黎老城区的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1977年建成“蓬皮杜艺术中心”位置,与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都相距不远,不得不佩服当时的“业主”能接受这个在那时~,即便是现在,也很激进的建筑方案。
↑再从鸟瞰的角度感受一下这三个知名建筑在巴黎老城的位置关系,从南向北看。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其主入口在西面,配合建筑有一个有坡度的广场。设计者是从49个国家的681个方案中的获胜者——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蓬皮杜中心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两位建筑师后来都各自发展为建筑业内的大师,两位在不同的时间都获得过有建筑诺贝尔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近期知名作——英国最高建筑伦敦“碎片大厦”;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近期知名作——伦敦的千年穹顶,高技派的伦敦劳埃德大厦。当然,这些作品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总而言之吧,就是两个后来的大牛设计师,比我现在还年轻的时候合作,中标了蓬皮杜中心。您说,两只大牛在小牛的时候联手做的设计能不两只小牛加一起的大牛吗~
↑两位曾经的大牛建筑师如今已变成老牛设计师。最下面的是理查德.罗杰斯。
↑
拱形玻璃罩是自动扶梯,是这个建筑的主要人流流线,你大概能想象70年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设计对于当时的人们是一种刺激。
↑罗杰斯曾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办过作品展,这张就是蓬皮杜中心的建筑模型。
↑俯瞰蓬皮杜中心前广场。罗杰斯和皮亚诺当时在竞标文书中所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为所有人而建造的空间,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贵贱”。
↑ 广场上的交流活动。
↑
这张图可以看出广场和建筑的关系,广场是个有坡度的广场,没有刻意整平,除了减少土方量的开挖,我想另一方面人们座在广场上也相对舒服。
↑ 七十年代的设计,现在看也不落伍。
↑那些高高的山墙主要起到防止火灾扩散的作用,在俺们安徽就是美丽的马头墙。
↑这次去蓬皮杜中心是在自由行时间里去的,估计全团只有我们对这个建筑感兴趣,当然既然去了,就顺便也看看展览。
↑这个艺术品告诉你,其实你和顶级艺术家的差距就在一把插在裤兜里的草。
↑水池和蓬皮杜中心的空间关系,水池的南边有一个哥特式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