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33老场坊 从屠宰场到名利场

标签:
工部局宰牲场1933老场坊a.carr.wheelerbalfours余洪记 |
分类: ☆.中国-直辖市 |
外立面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我曾想在网上找到当时建成的老照片对比一下,因为曾在一篇介绍1933的建筑杂志看到过刚建成的老照片,基本保持了原貌。

建筑的西北角视点。

从股沟鹅思上看“1933老场坊”,那个圆屋顶的建筑就是。
步入“19叁Ⅲ老场坊”,感觉是一种迷宫般扑面而来的空间震撼,对于一个学建筑的来说,这些混凝土构成的空间,让人觉得有一种理性的自由,80年后,即便是电脑已经发展到参数化设计,但也觉得自愧不如。这从一方面证明了,电脑只是设计的工具。
现场宣传的小册子说,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的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Balfours),但我在一篇写1933的论文《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建筑档案研究》(作者:何巍、朱晓明)看到,进过缜密的考证,其实设计者是当时供职于工部局工务科的建筑师“卡尔.惠勒”(A.Carr.Wheeler)。

“19叁Ⅲ老场坊”一个功能性的建筑,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于现实条件的约束。

功能要求的越多,对其空间的变化就越多,一个本来平常的建筑变化为一个梦幻般的空间。
好的设计没有好的施工支持只是生存在图纸上,工部局宰牲场由“余洪记”中标施工,“余洪记”与上海早期的“顾兰记”、“江裕记”等著名营造厂并驾齐驱,“余洪记”的创始人“余积臣”也是上海建筑业中绍兴帮的带头大哥。

这座建筑结构形式基本采用了无梁楼盖,四边形或八边形的伞形柱帽,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考虑到要在楼板下安装用来吊屠宰牛羊的吊轨,这样就不会有从楼板底突出的梁妨碍轨道的安装了。基本原理是把牛羊赶到上层屠宰,然后利用重力把成品通过吊轨运到低层各部分。
顶层改造为一个展示大厅,用来发布一些高端品牌什么的,华丽丽的的把工部局宰牲场,从屠宰场转变成名利场。
顶层的地板改建成玻璃,从下面可以看到顶层的圆形大厅,不要穿裙子呦。

1933是拍艺术照的好场景。
1933对面的这个建筑算是宰牲场的辅房,是个扔弃废料的地方,我猜有焚烧炉,因为有高高的烟囱。

拐弯的地方就是高层林立的陆家嘴,黄色的图钉是“1933老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