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社恐、感悟人生

(2008-04-18 21:11:20)
标签:

教育

 NLP理论说,人的理解层次分为两大层,上面一层是信念、价值观、自我角色,而下面一层是能力、行为和环境,心理问题实质上是上面一层抑制了下面一层的正常发挥,心理障碍的人更多的是信念、价值观、自我角色层面出现了问题。社恐的人在交际方面具有极低的自我效能感,其实,我们与人交流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轻松的表现自己,那么也就具有了正常交流的潜能,只是这个原本具有的能力被我们的意识所遮蔽,当我们具有疾病意识的时候,我们的能力和行为将受到抑制,社恐和口吃是典型的例子。社恐者的情感体验(自卑、紧张、恐惧、焦虑、敏感等)、社恐者者的认知(我是社恐患者、我害怕与人交流、与人对视等)、社恐者的行为(逃避、退缩、掩饰、脸红、语无伦次等)三者之间形成某种稳固平衡,如果把社恐的症状看作是圆心的话,那么社恐情感体验、社恐的相关认知、社恐行为现象共同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圆,这就是一个系统。而这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平衡关系。比如,从认识方面来说,即便绝大多数社恐者知道放松、没有必要紧张,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便其对各种的理论方法掌握的再多,社恐还会依旧如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虽然改变了,但是我们对交际的感受、交际的行为却没有太大的改变,而这两个因素会制约认识方面。而从行为方面来说,如果仅仅是行为改变了(事实上很难做到),但是我们的认识和感受没有改变,根本性的整体改变也非常困难。在这三个因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情感体验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感受而活!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感受的集合,或快乐或痛苦或平静或波动等等。交际是一种感觉,而这感觉不是仅仅用几个诸如自在、焦虑、快乐、痛苦等等词汇能够表述得清楚的,它纯属于感性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怕交际是因为我们一直对交际有着诸多负面的感受,而改变在交际中的感受才是最根本的。这就好比过去的教育提倡认识(知识),我们通过大量的记忆和逻辑分析等去学习知识,可回忆一下靠单纯的记忆力和分析力所能记住和真正理解的知识又有多少,而这就是传统教育中学习方式的最大弊端。相反,我们却可以记起许多年以前很小的时候一次和小朋友嬉戏玩耍的经历或者一次创伤经历,这就是体验式学习。所以,体验对于认知来说,永远高于其层面,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提倡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不难看出,最最根本的我们是要改变对交际的感受,这才是本质的,当然了,改变认知和行为会对改变感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来嘛,认知、行为、感受就是一个系统而密不可分。 平易成功心理网 www.pycg.com


  我们的认识对情感会有决定作用(我们认为自己交际能力很差,别人会取笑我们,结果必定导致紧张焦虑),相反,我们的感受也同样加强我们的认识(一旦面对交际场合就紧张、焦虑,所以,我们更加坚信自己是社恐患者),因此,这两方面的原因必定导致我们从行为中出现逃避与退缩,而这个行为也更加证实了:我是社恐患者,我害怕交际等,这个行为的结果更加加深了我们的恐惧感、焦虑感,其结果是,我们对“社恐”的恐惧增强了,于是改变的愿望随着这种恶性循环的加深而越发强烈。看起来,这真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三之间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互动产生并发展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平衡是其特点。需要强调一点,感受的层面要高于其他两方面。因此,不论是认知疗法还是行为疗法,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系统,每个人的生活又都是那样的真实,它完全符合自己的信念,我们的生活由我们的“心念”所造,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每个人对世界的感觉是经过自己的“认知过滤系统”进行了加工,NLP讲地图非疆域即是很好的解释。所以,即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感受到的最真实,但是每两个人之间的“真实”又是大相径庭。比如说,在一个交际场合中,两个不同个性的人,一个很内向一个很外向,他们对这个环境的感觉都很“真实”,他们都毫不怀疑自己的感受,内向的人总不敢大声说话、不敢自在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因为他“真实”的感到压力的存在,而另外一个外向的人大呼小叫,因为他“真实”的感到无所谓,很放松,你说他们哪个人的体验是客观真实的呢,其实,都不符合客观的,但是他们却毫不怀疑自己的感受。如果用逻辑分析对于他们感受的真实性,只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定有一个人是与客观不符的,不可能两个人都符合客观的,还有一种都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我们的主观的所谓的“真实”,所以这也证实了我们的感受并不真实,即便你感到很“真实”,它只是我们信念的验证而已。所以,我们正在用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创造我们自己的世界,没有一种是真实的,都是幻象而已!


  在我们一生做了两层梦,梦里面套着梦,第一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意义的梦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晚上睡觉时做的那个梦,而现实梦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梦境很好理解不用解释,在梦境中感到很真实,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在梦里的体验,在做梦时我们毫不怀疑是假的,比如我们在做恶梦时会真的感到很恐惧,那种体验很真实的,我们在梦里毫不怀疑梦里发生的一切,然而,当我们早上醒来时,才发现刚才的惊心动魄原来是一场梦而已。可是,又有几个人会怀疑我们的生活也是一个梦呢?我们的生活是幻境吗?我们好像没法证实,因为虽然我们的体验很真实,但是我们知道在梦里的体验都是真实的,我们的信念是否是我们构筑现实梦的基础呢?佛学里面所说的觉醒是什么意思呢?觉醒是否真的有类似于我们早上从梦境中醒来时那种顿悟的体验呢?其实,梦境和现实梦还是有区别的,在时间上梦境可以跳跃,在空间上梦境可以跳跃,也就是说梦境在时空上是不连续的,而现实梦是连续的!除了这个区别之外,它们都是“梦”而已,是一种生活中的幻象。当一个人彻悟时,就会出现类似于从梦境中醒来的那种顿悟体验。也许这一段话显得太玄妙了。大家看过《黑客帝国1》吗,那个庞大的母体中的人不正是被邪恶势力所统治了吗,他们都躺在那里根本不会动,他们的生活是靠他们的梦境来实现的,他们可以练习武功,可以飞跃,当他们在梦里死了,他们会真的死去……,几年前我看这部电影时,就被作者大胆而又富有深刻哲理的情节内容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他的某些观点和我们的佛学有相通之处。而许多人仅仅被科幻的场面和刺激的画面所吸引,并没有引发对生活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话题扯远了,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我们的社恐(各种心理障碍)是被幻象遮蔽了我们双眼的结果,社恐就是假象!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产物!你认为你行或者是不行你都是对的!你认为你自己是社恐患者,你的心和被蒙蔽的双眼造就了你的社恐!比如你正在一个人独处,很自在放松,这时突然来了一个朋友,你又开始紧张恐惧了,表面上是环境改变了,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发生了改变,社恐就是我们意识出现问题的结果,它来自于我们的患者意识和社恐意识。


  许多成功者在年轻的时候或小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森田正马、丘吉尔(口吃)、阿德勒、李阳、杰克韦尔奇(口吃)等。比如森田正马和阿德勒,也正是他们在对心理问题探索的过程中,自我才得以成长。他们并不是心理问题完全好了之后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学说,它们的学说的确立和人格的完善是在不断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探索中逐步达成的,在此过程中,随着他们对人类心理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角色定位也渐渐地发生了提升和转变。再如,我们所熟悉的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他曾经是一个很内向自卑的人,他发明了大喊式的英语口语练习法,88年时,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理论就开始了办学习班,结果受到许多人的认可和青睐,这使得他的自信大增,随着后来逐步的成功,他的人格和理论方法也完善起来,其自我价值和自我角色也根本的转变了,谁也想象不到,现在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面,有那么多英语爱好者狂热追捧的那个自信具有魅力的李阳,在若干年前是个害怕与陌生人说话的人。这些人的自我成长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通过治疗--走出误区”的模式获得了成功,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事实很值得传统心理学对自身进行反省。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所谓的“症状”上,也就陷入了自我设置的陷阱中,于是乎,关注--加强--治疗--更关注--更加强--治疗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这种循环导致一个人的病人角色和疾病体验更加强烈,这足以使各种理论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自我角色层高于能力、行为层。这样一些人,他们都曾经在年轻时有过个样的心理问题,它们的成功其实是一种超越,如果非要用治疗这个词的话,我觉得追求成功快乐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它即与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一致,又符合一切神经症的消亡规律(转移——弱化——消退),其实人类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就是克服心理问题的过程。现实中也有许多人曾经有过各种心理问题,后来通过对成功、快乐的追求,所谓的心理问题渐渐地自行消退了。我本人也是这样的,过去我曾经看过心理医生(不过我所接触到的心理医生水平确实不怎样,当然现在有很多非常棒的心理医生,他们真正的帮助了一些人),自己也尝试过各种疗法,也许是因为对这些理论方法的掌握不够娴熟,但从我最终走出误区的感悟来看,转移是最好的办法(简单的说一下,以后会进行介绍),我的自我改变正是通过投身于我所热爱的事业来渐渐达成的。这也是符合森田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弗兰克尔的意义学说也是一种关注的转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层面上时,许多心理问题便由于转移而自行消退,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更是一种自我的超越。那些身残志坚的人并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暴自弃,比如罗斯福,海伦卡勒、张海迪等,他们并没有为自己找“我有身体的残疾,正常人都很难成功,更何况我——一个有缺陷的人”这样的借口,他们树立了更伟大的人生目标——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他们的目标优越感使他们那些小小的瑕疵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在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角色层面上他们获得了大自信,所以,他们成功了!这既是我近十年来通过研究体悟所得到的答案! 平易成功心理网 www.pycg.com


  怪不得《思考致富》一书中在序言里面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些心理医生给他们的“病人”开的处方就是《思考致富》一书。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成功哲学的书籍,多多反问自己我为什么比别人差,难道我真的比人差吗?多多进行自我反省,多看自己的优点,多进行关注,关注的多了,自然也会变得很真实,也就走出了误区,当然说得简单了一点,以后再聊。这里还要谈到一个问题,了解成功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如果我们从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层面出发,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正常人,那么其实我们很难达成目标,所以,我们有必要树立超越常人的目标,这也是矫枉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树立自信心理
后一篇:张怡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