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叫刘跃进》:一地鸭毛的生存智慧

(2008-01-19 11:24:03)
标签:

教育

 
因为看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很喜欢,因为看过《我们俩》,也很喜欢。所以就对马俪文作为一个导演有了更多的期待。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像马俪文那样安安静静地讲述一些动人的亲情故事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些渊源,才那么的想看《我叫刘跃进》。听说上周在北京已经放了媒体场和影院、院线场,今天终于赶上了影评人场。

 

    影片开始于一个非常正规的叙事文本——一个小人物卷入一张风波,经历了生死与人生的喜怒哀乐。

   一个普通的、偶尔也不太务正业的河南农民工刘跃进,在工地上当厨子,因为无意间卷入了一场风波,从此他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就划上了句号——
    1、黑帮与黑色幽默元素——他开始卷入一场非标准化黑帮风波中间,这帮人以偷人家东西为生,他们偷了刘跃进的包,反过来,刘跃进又误拿了他们偷来的包,环环相扣;
    2、社会批判元素——他开始卷入一场标准化的银行与企业风波中。影片拍摄地非常有暗示地选择在了北京最繁华的区域CBD,在一栋在建楼盘上,蕴涵着银行与企业的一些勾当。
    3、爱情元素——他开始卷入一场和发廊女的非标准化感情中,只是因为同病相怜。
    4、亲情元素——当他的儿子无意间被卷入其中时,他又要承担起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有着以上诸多元素的影片该是一部商业影片的坯子了,这些元素让人很容易想起那部《疯狂的石头》,只是那个故事更为虚构,而这个故事透露着浓烈的现实主义意味。
   
     我常常很感慨于中国导演的责任感,哪怕是像冯小刚那样的商业片导演,他也希望着自己能够拍出具有史诗意义的《温故1942》来。为什么?为了记述一段历史。就像2007年底的《投名状》和《集结号》,在这两部影片双双破两亿的背后,是两位导演在当前的电影环境下,某种智慧的小小胜利。这种智慧,有些商业,但更多的还是文艺。文艺和商业最大的区别,我想就是,文艺看完了让人揪心,而商业让人舒心。
   
   我以为《我叫刘跃进》是商业的,但看完了才发现,他太批判了,尽管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
  
   同理,就像这部影片选择的导演一样,一个习惯于拍商业片的导演和习惯于拍长镜头慢节奏的艺术片导演的镜头感觉是不一样的。对于冷静而理性的马俪文来说,驾驭所谓轻松的商业元素对她来说有些过于勉强,镜头安排和取景处处暗示着导演的不自信,哪怕是拍一辆行进中的汽车,他着眼于轮胎的镜头语言,让人匪夷所思。在商业片的快节奏剪辑中,她似乎连镜头感觉找的都很凌乱。
  
    真的不能以为多来几个升降镜头,多来几个环绕镜头就成了商业片了,也不能以为拿几把刀吓唬吓唬人就是黑帮片了。商业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引领你自然而然于一种轻松的表达,带给观众更多的快乐。他可以有一点点的批判与调侃,他也可以有一点点的生存智慧的体现;他可以表现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他也可以有平凡无奇的爱情。他也会遭遇生命中的奇妙经历。但这个过程,一定是轻松愉悦的,是给予人以希望的,是富有智慧的。这种商业精神正是中国电影最为欠缺的。

 

    这也许就是《疯狂的石头》与《我叫刘跃进》的根本区别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新闻周刊
后一篇:chinacampus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