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原作彩塑与古代木结构--山西晋中平遥镇国寺(五代)(国3)(上)-2001.7.4

标签:
平遥镇国寺贾锋上海同加建筑设计有限三佛殿万佛殿 |
分类: 古镇名城古建筑 |
五代原作彩塑与古代木结构--山西晋中平遥镇国寺(五代)(国3)(上)-2001.7.4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又重新修葺东西两廊,嘉庆元年至二十年,又创建舞榭于山门外(已毁),并建经堂于佛阁两翼,添建厢房六间。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时,对万佛殿再度修葺。


一、地图
山西省平遥县城北郝洞村


二、大门










三、广场
宽阔的公路直通寺前广场,广场前立一座四柱三门木枋,分隔内外空间。木枋字匾写道:京城宝刹。镇国寺在明嘉靖年前名为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皇家敕建。随处身凡尘,本是帝胄龙脉。




四、天王殿与三山门


4.1、天王殿



































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喻意着风、调、雨、顺。





4.2、三门





五、一进院
前院,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以及三灵侯、财福神、二郎、土地各殿堂。从寺内碑文中可知,元、明两代利用隙地,前创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廊房、观音,地藏二殿。
5.1、钟楼
天王殿两侧,钟鼓楼左右对峙,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工艺别致,为平遥县境内的古稀之物。造型古朴,音质沉荦,钟体饰于铭文花饰,蒲牢悬钮,下有八瓣莲花。
5.2、鼓楼
钟鼓楼和天王殿间辟砖拱门,上为平台。平台四周镂空矮墙,排水口用叠涩砖,上施瓦当滴水。



5.3、东配殿
东厢从左向右依次为三灵侯庙、碑廊、二郎殿。



二郎殿


5.8、龙槐
万佛殿前一株龙槐,造型奇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六、万佛殿















万佛寺补间斗栱较为特别,栌斗不是直接置于阑额,而是位于下道柱头枋下,应是通过蜀柱传至阑额。柱头枋隐刻泥道重栱,双杪五铺作。从整体外观,补间斗栱皆从体量上明显小于柱头铺作。



















万佛殿内,中央为佛坛,长与宽均为6.09米,正中设立须弥座,上塑释迦牟尼坐像。旁边站立迦叶、阿南二弟子。万佛殿内佛坛宽大,长宽为6.09米见方,高55厘米,沿边用青砖叠砌而成,约占全殿面积一半。坛上正中设束腰须弥座,释迦佛趺坐其上,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后檐三尊(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释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结跏坐式,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相端庄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风格。








































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1尊塑像。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时塑像的风韵。









释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结跏坐式,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相端庄慈祥,旁边紧依主像的是迦叶和阿难尊者。
传说迦叶从小出家,一生勤勉求进、苦修一世,所以被塑造成了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阿难则显得年富力强,身着僧衣,体态优雅,显得聪颖、慈善。旁边还有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等塑像。
再往前面四尊为两菩萨和两供养菩萨,菩萨为坐像,贵妇人形象,面额丰满,文雅娴静。两边站立的供养菩萨,神态随意自然,体态丰满,塑造手法有明显的唐代特征。菩萨前的两天王,手执兵器、身穿盔甲、蹙眉怒视、威武雄健,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
最前的两供养童子,一副天真善良的农家少男少女形象,一尊肃穆祈祷,另一尊四处张望,一动一静,形神各异。
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塑像的风韵。
五代是割据战乱的时期,从那时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对于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认识唐、宋两代雕塑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后殿观音殿内塑像群
本博主有关全部博客相关文章随时更新;总目录详见:本博主相关博客总目录
本博主有关山西晋中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有关山西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山西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