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早年故居--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省保)-2016.8.29(上)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羲之故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今山东临沂),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晒书台、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古迹。1989年由临沂市政府先后投资7400余万元进行故居修缮。
王羲之故居中的普照夕阳曾经作为古代"琅琊八景"之首,现作为中国十大文化节之一的书圣文化节永久承办地名扬海内外。
2014年9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创研基地在王羲之故居设立。
1、王羲之早年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中段北侧),为王羲之幼年居住处。正门上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
2、王羲之晚年隐世故居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金庭观。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中段北侧,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
300余平方米。
现故居四周青墙环绕。大门南向,前出檐,立明柱4根,门上悬挂“王羲之故居”扁额。入门向北,为洗砚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东西两侧狭窄处各有1石桥横跨。池北临畔修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石碑2块,字迹古朴苍劲。亭东临池建左堂,名晋墨斋,内陈列文房四宝、书、画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曲桥回旋、衔亭接岸。池西,回廊环绕,长百余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余块,系全国著名书法家为故居重建时所题。砚碑亭迤北空景处,筑大理石高台,台上立“晒书台”石碑。台北部亦建有厅堂,名书院,内陈列书圣的碑帖、石刻及全国书法名家精品等。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
一、地图
地 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
市内交通:乘坐5、6路公交到“王羲之故居”站下车即可。
为纪念王羲之,后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祠堂内立右军坐像,两边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祠院内立一龙凤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将原在城南关的忠孝祠移此,建于普照寺的西南。暮蔼朦胧,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为省立第五中学的第三、四院。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仅存的大铁钟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二、收费标准:
门票:30元
优惠政策:团队15元;老年优待证、残疾人、军人和未成年人免费;学生证半价;旅行社5折。
开放时间:夏季8:00-18:30;冬季8:00-16:00



三、北门
























翰墨苑

四、书院街
五、南门
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
六、砚池怀古
进入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砚池怀古。内有洗砚池、墨华轩、孝行桥、晋墨留香亭、无名碑亭、晋墨斋、晒书台、琅琊书院等景点。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现在的洗砚池比过去要小,仅为当时的十分之一大。王羲之离临沂南迁时五岁,在旧时的名门望族五岁开始习字应是可信的。传说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他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情走,意随笔动,达到了心笔合一的地步。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留下了‚池水尽墨的千古美谈。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其实,王家为书画世家,其父王旷善书,叔父王艺、王彬是有名的画家,尤其是王艺的书画,人称晋室第一,长于章草和飞白,善画人物、鸟兽、鱼龙。据南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艺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所以,准确地说,洗砚池应是王家习书作画的几代子弟洗笔砚所染黑。
七、书法碑廊
沿竹林西行,过‚月季园便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陈列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书法不仅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颂扬倍致,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有一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箕裘勿忘先贤,继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昆。




一座书法碑廊,名为“墨华轩”,碑廊入口有付长联“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其裘不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贴以昭后昆”。












八、孝行桥
碑廊尽头东侧便是孝行桥。此桥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曲桥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中国人世代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二十四孝的传说。这二十四孝中,我们临沂就占七孝,分别是:仲由负米(孔子学生子路,鲁国卞桥人,今平邑人)、鞭打芦花(孔子学生闵子骞,鲁国人,今平邑人)、曾参养志(孔子学生,鲁国武城人,今平邑人)、老莱斑衣(春秋末期隐士,曾居蒙山之阳),郯子养鹿(春秋时郯国人,今郯城人)、王哀泣坟(三国魏东莞人,今沂水县人)、王祥卧冰(西晋琅琊临沂人,今临沂市兰山区人)。其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即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故事,王祥年幼丧母,其父续娶一朱姓女子为妻,继母心地歹毒,为人尖刻,对待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并不在意,任劳任怨,侍奉父母,尽心竭力,无怨无悔。
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一年冬天,病中的继母,想吃鲤鱼,让王祥去捉鱼,年龄尚小的王祥,来到村旁的河边,当时,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河里已经结满了厚厚的冰层。王祥站在冰上,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一会儿拿起一根木棒,使劲地敲打冰面,木棒直震得两手发麻;他一会儿又搬起一块大石头,不停地敲打,而冰面只留下几个小小的白点。王祥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坚硬的冰屋依然纹丝不动。他解开棉袄的纽扣,不停地喘息,这时,从冰面的倒影里,王祥发现自己的头上冒着热气,王祥猛然大悟,他以孩子的思维,迅速地将肚子紧贴着寒冷的冰面上,想用体温暖化坚冰。时间一长,王祥就冻昏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据说,王祥的孝行被巡游的天神看见,报告了玉皇大帝。上天也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便让天神显灵:冰,慢慢地自己化开了,一股强大的暖流,让王祥苏醒过来,两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河里跳出来,王祥忘了浑身的麻木,上前,一把抓起鲤鱼,紧紧地抱在怀里,一瘸一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说来奇怪,从此以后,王祥卧冰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春夏秋一年三季倒也没什么奇特之处,唯独一到寒冬腊月,塞冰封河的时候,在王祥卧冰处,总有几尺见方的地方从不结冰,一千多年历来如此。当地人夸称这是孝子留下的灵迹,这条河也因此被称为孝感河,现在习称孝河。这个地方也因为和这个典故有关,过去非常有名,明代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称为‚孝河凝冰。有人曾为此题诗道: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河吹遍水如干。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棱层映月寒。
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今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另外,此河还盛产莲藕,远近有名。每到夏日,一池碧波,十里荷香,碧盘滚珠,玉莲含金,片片荷叶之间,鹅群嬉戏,别有情趣,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更为奇妙地是,此藕与别处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鲜美异常,而且,还在藕面的中间比别处的多出一眼,为八个空眼,传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老百姓常说:‚这个人的‘心眼’真好!‚好心眼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建这个孝行桥吗?因为王家起家从孝开始,王祥的孝行为他赢得了盛名,当时汉晋两朝倡导‚以孝治天下,时任徐州刺史的吕虔敬慕他的大名,荐王祥为州中别驾,王家便从此发家,成为一代望族,兴盛300多年。
九、 留香亭
过了孝行桥,沿竹林间的奇曲小径东南而行,前方便是秀立于水中的‚晋墨留香亭;复而东行,这块‚晋王右军洗砚池碑便是无名碑。为什么叫‚无名碑呢?
据传,明朝万历期间沂州知府钱达道为王羲之家题字,因怕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嫌,而没有留名。这正如刚才在书法碑廊中看到的一幅题词:我今提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再向东即是‚晋墨斋,是卖书画艺术纪念品的地方。
十、晒书台
看过无名碑,向北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是当年王羲之习字晒书的地方。台上有一石碑巍然而立,上面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南面这块碑是镇庙之石,有‚山泰二字,称道教符。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十一、琅琊书院
晒书台北面是享誉齐鲁的琅琊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沂州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这是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重修的。其匾额‚琅琊书院四个字是从王羲之的《圣教序》中集下来的。当时这里是临沂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临沂一中即起源于此。清末曾下令废除旧的私塾包括书院,改成学堂,叫临沂书学堂。历史上临沂第一家义校也起源于此。进入书院,我们可以看到里面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碑帖,如《琅琊帖》、《兰亭序》、《乐毅论》、《小楷四种》、《十七帖》等,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是我们前面参观过的碑廊中作品的真迹。
十二、曲水流觞
走出琅琊书院,穿过茂林修竹,在普照寺西侧曲水绕园处即是有名的‚曲水流觞景区。王羲之生平最为人称道的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于兰亭举行的‚修禊盛会,此举促成了千古名作《兰亭序》的诞生。其时,名流雅集,流觞曲水,赋诗饮酒,传为美谈。此地虽无崇山峻岭,但不乏‚茂林修竹,溪边兰芷丛生,臵八角‚兰亭一座,是全园之中最富自然野趣的景观。其南,碑廊尽头设‚引流花榭,取意《兰亭序》中‚激流涌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描述。大家可徜徉于此,体味当年王羲之与好友雅集,饮酒赋诗题序之情。
十三、 右军祠
出曲水流觞景区东行,有一仿古建筑,这就是右军祠,这里是王羲之生平纪念馆和书法艺术纪念馆,祠堂正门朝东,门屋三间,上题‚右军祠,正堂‚骋怀堂四间,大家看祠堂里供奉着王氏家族中最有名的三位书法家,三位先贤均丰肩润面,气宇轩昂。端坐正中的是书圣王羲之,左侧的是其子王献之,右侧的这个僧人打扮的叫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是其子王徽之之后,生在隋朝,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361年去世,享年59岁,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其书艺上师承前人,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和遒媚流更的书风,把今体书法推向了文人书法的极致,被后人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气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王羲之家族属于琅琊王氏,西晋时,为琅琊国(郡)第一旺族。西晋末年,外受北方匈奴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受‚八王之乱的影响,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这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建议南迁,并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辅佐司马睿渡江,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家族之首。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二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又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80多亩。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鹅池水暖、千秋五贤等景区。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13.1、右军祠




















“澄怀堂”。门前一付楹联“惠风和畅,快雪时晴”,联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句子;下联借用王羲之另一名篇《快雪时晴帖》篇名。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其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其侄王珣的《伯远帖》曾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宝,专辟“三希堂”收藏。现《快雪时晴帖》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氏三件最珍贵墨宝被分隔在海峡两岸,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件憾事。“澄怀堂”内陈列有王羲之先祖琅琊王氏的族谱,并有资料介绍了王羲之南迁经过。西晋永嘉看间,民族矛盾激化,刘聪率军攻下洛阳,虏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之后,晋祚中缺,北方局势危急,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公元317年,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至建邺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王家对司马政权的支持,琅琊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朝中官员半数左右为王家的人。甚至有人说“王与马,共天下”。据《晋书·王导传》记载:“洛阳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十多岁的王羲之便跟随家人迁居建邺(今南京),后来又到会稽(今绍兴)、剡县(今嵊县)等地居住。
13.3、“妙墨亭”
13.4、北庑殿--展厅二
13.5、西大殿--展厅一
妙墨亭旁边有两组建筑。其中一组挂的门匾是“琅琊首望”,柱联是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的“王羲之未有穷期;修稧事如何了得”。上联是说,书法上学习王羲之永远没有尽头。下联“修稧”,又叫拔稧。古时有春、秋二祓,尤以春季三月上已为盛。祓意为除,稧即为洁。《晋书》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稧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这是古人消灾除病的一种祈祷仪式。下联意思是,当年王羲之等在兰亭修稧这件事太重要了。走进展厅,里面陈列有王羲之的生平事迹。王之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人民最痛苦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王羲之曾任东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政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谈废务的时代,他难有大的作为。然而作为一名书法家,却为国人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王羲之因性格耿直,与扬州剌史王述不合,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称病返乡安度晚年。东晋穆宗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在剡中(浙江嵊县)辞世,终年59岁。

十四、晋代古墓
出右军祠东行,地下有两座古代砖墓,这就是在2003年二期扩建工程中发掘出的山东省内第一、全国罕见的晋代古墓。西边的这个为二号墓,东边的为一号墓。经过专家鉴定,晋墓年代大约在西晋时期。墓主为当时王室成员、名门望族或是高级官吏。墓葬价值惊人,推动史学研究。一号墓内仅葬三出252多件精美文物,其中凤鸟形铜熏炉、胡人骑兽青瓷器、青铜器等7件,为一级文物,铜驽机、铰盂等7件为二级文物,所有金器、部分瓷器、青铜器等45件为三级文物,这些文物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葬制风俗:埋葬三个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出土随葬品丰富而精美,为山东晋墓所罕见;二号墓虽被盗,但规模更大,墓室结构完整,与一号墓相距不远,是山东已发掘砖室墓中规模最大的单室墓葬。两座墓葬属山东省内唯一、全国罕见的,对于填补省内晋代史学研究的空白,突破魏晋史学研究的现状,甚至对全国范围内的史学研究,起着更大的作用,现有关部门正将洗砚池晋墓的发掘,申报为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并写入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名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