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琼台宫”--武当山(十)-2014.10.3

标签:
三清殿”、“配殿”、武当山琼台宫上观、中观、下观旅游太玄洞(梯子岩)(悟 |
分类: 古镇名城古建筑 |
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使琼台观的房屋毁损严重。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玄武,下观亦只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了。
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使琼台观的房屋毁损严重。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玄武,下观亦只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了。
一、地图
二、龙虎殿
三、一进院
3.1、财神殿
3.2、慈航殿
3.3、祖师殿
四、二进院
4.1、一层崇台
4.3、道家养生堂
4.6、三层崇台
五、 三进院
5.1、三清殿
5.2、南北配殿
5.3、
六、元代石殿
七、上观遗迹
上观早废,今存遗址,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碑。上观叫“白玉龟台”,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玄武
八、下观遗迹
九、天仙岩
十
在琼台观海拔1450米的悬崖上,有座岩洞叫太玄洞,是古代隐士修行之地。因岩洞在峭壁上,攀爬路上处处惊险,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太玄洞是个双层岩屋,到第二层要利用云梯爬上去,所以当地人又管太玄洞叫“梯子岩”……
顺着梯子进入第二层还要经过一道天桥。在洞中悬空架桥,这种别致奇特的结构,在武当山岩屋建筑中是首次发现。
太玄洞在武当琼台观面朝金顶方向的中间索道下面小路旁,朝半山腰的悬崖上望去,隐约可见陡峭绝壁上有一岩洞——太玄洞。
在武当山中观下车,可以看到索道右边几座山峰,尖尖的是金童峰,右边的分金岭的右边有三座山峰,从紫霄宫也可以看到。最右边尖尖的大笔峰和中笔峰,现在称为蜡烛峰。蜡烛峰旁边更高一点的为三公山。《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太师峰,太傅峰,太保峰,三峰在大顶之东。又曰三公山,在紫霄宫之前。如玉笋分班,黄鹤猿猱,飞攀莫进。巫峡华顶,似难并肩,极天下峻秀无以加此。下有一岩名曰“三公岩”。“山高云深,阳光难驻。绝粒之士,始可栖此。”峰顶下面隐约一洞穴,就是闻名的天仙岩,绝壁悬崖中山洞里建有五层高楼,上无梯,下无路,历史上的尹喜、黄大仙、孙思邈、吕洞宾、张三丰都在此修炼过,里面有泉水可饮用,只带干粮就可居住。
太玄洞的最上方是武当山金殿,下方是琼台(即中观),三者几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可见其中必有神秘之处,那么历代隐修之士选此地修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玄洞的历史相当久远的。在明朝,各地的信士多次在这里举行宗教活动,祈风求雨,保泰平安。明嘉靖22年,武当一个叫韩进恭的募缘道士铸了一尊真武大帝的金像,供在石壁的神龛中。明万历七年山西的一个信士又造了两尊真武大帝的金像和一批经书供奉在洞中。可惜现在这些金像早已流失,不知去向。而太玄洞的房屋也坍塌殆尽,只留下云梯悬桥让后人浮想连绵……
“在蜡烛涧北,白云岩东。山势陡峭,天籁清绝。”这是道教史料中关于武当山著名的36岩之一——悟真岩的文字描述。悟真岩又称“太玄洞”,明永乐十年(1412年)大修武当山时对悟真岩进行了重建。
沿琼台索道的维修便道向金童峰方向盘山而上,步行约25分钟后,改道右侧山林中一条曲折的小径,缓步过深谷,再转过一个山崖,眼前豁然开朗,悟真岩到了。
武当山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交会隆起位置,山体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形成断层地貌。
太玄洞共有两层。进入第一层,只见紧贴岩壁竖着一架十几米高的木梯,顺梯而上,才能进入第二层。所以,太玄洞又有一别称,“梯子岩”。由于面积窄小,那梯子几乎是垂直竖着. 顺着梯子进入太玄洞第二层,一些石碑或嵌或栽在岩壁上,记录着信士们捐资修葺太玄洞的功德。第二层有两个平台,另一平台石壁上凿有神龛,是供奉真武大帝的主神区。但两平台十几米之间凌空无物,不长对翅膀是过不去的,于是这太玄洞中就有了一座悬桥,凌空飞架于两平台之间。木结构的悬桥建于何年何代已无从考证。但人在上面行走要如履薄冰般小心,每迈一步,那桥便戛戛做响,甚至像吊桥样左右摇晃,不知哪一刻便轰然塌坠。真是“太玄”!
悟真岩属典型的断层地貌,共有三层。第一层岩洞由4个岩并排组成,长40多米;中间主岩最大,长约25米,高7.6米,岩壁是片岩风化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蜂窝状褶皱。一架高7.8米、宽0.9米的木梯紧贴岩壁竖着,虽经百年风吹日晒,木梯依然结实,所以悟真岩又称“梯子岩”。主岩左侧有2岩,右侧有1岩,三岩各有特色,岩下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小水池。
攀梯而上,到达悟真岩第二层岩洞。第二层岩洞的崖壁边立着2块高约半米的石碑——《帝王奉安》碑和《太玄洞记》碑。《帝王奉安》碑上记载着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武当一个叫韩进恭的募缘道士铸了一尊真武大帝的金像,供在石壁的神龛中。《太玄洞记》碑云:“敕建大岳太和山蜡烛涧太玄洞焚修全真弟子范教宽……□奉道朝山进香,送驾安神建醮,答谢天地,迎祥顺星,请福保安。会首刘清政,师范教宽……于万历五年五月二十四日……铸造玄帝金像、吕祖二童;□造《玉皇经》三十一部,进送武当山道众看诵……大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三月三日立。”
攀梯上到第二层岩洞后,有一个10平方米大小的平台。平台上竖有一块石碑,碑文已模糊难辨。平台左上方有一个更大的平台,这两个平台如同岩洞“大嘴”中伸出的两个“舌头”,大平台比小平台高出约1.5米,两平台相隔数米,一座木制悬桥凌空飞架,成为连接两个平台的惟一通道。木桥长5米、高3.8米、宽1.2米,两边有高约1米的木栏杆。
心修道,静心悟真。古代高道们抛开尘世的烦扰,于陡壁危岩之地,春看花开花落、夏赏风起云涌,秋问松林明月,冬谒雾凇飞雪。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明朝大臣王守仁所著《悟真录》的心语。
第二层岩洞上还有两岩,算是第三层岩洞,无路、无梯,没法攀登。悟真岩背依金童峰,面对琼台中观,后上方是天柱峰。金殿、岩洞、琼台,三者几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这还有……”同伴的一声惊呼,让大家都靠拢来,小心移步到第二层石崖平台的边缘,才发现平台下方居然还有一处石洞。一木棍支撑着洞顶,木栅栏挡着状似“石床”的平台,平台侧面还有约1平方米的空间。这大概是隐士睡觉的地方,上无吊绳,下无木梯,想那隐修之士必然能飞岩走壁,才能出入自由。好一个“太玄洞”!
攀梯入岩,凌空架桥。这种别致奇特的岩洞,建于何年何代已无从考证,在武当山众多的岩庙建筑中独此一例。
有五层木楼的天仙岩、大如南岩的尹喜岩、陡峭险峻的升真岩……风光秀美的36个岩,为武当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九、中观晚餐
有关湖北旅游景点的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湖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武汉
宜昌
十堰
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