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深处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下)--园林及屈子祠-2014.5.3



(上接:绿荫深处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文庙-2014.5.3)
园林建筑
从御书楼左侧边门进入的是园林。那里有麓山寺碑、百年轩和书院八景中的四景。进入园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碑廊。
岳麓书院八景分为前四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后四景: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清代俞超曾写过一首《岳麓八景》诗,1929年湖南大学土木系的本科生唐明倬也写过八景诗。据资料查证,岳麓山并无“八景”,这里所谓的“八景”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八景”。
书院八景分为前四景和后四景,前四景为: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后四景为: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清代俞超(字牧堂)曾概括八景名称写了一首《岳麓八景》诗:
晓烟低护柳塘宽,桃坞烘霞一色丹;路绕桐荫芳别径,香生荷岸晚风抟。
泉鸣涧并青山曲,鱼戏人从碧沼观;小坐花墩斜月照,冬林翠绕竹千杆。
岳麓书院的八景并不算华丽,也没有太多的人工雕饰,但因其独特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再观其景色,思其意趣,则自有它的妙处。
1.桐荫别径
桐荫别径,为书院八景中的一景,指从黉门池经文庙北通往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古代连接麓山寺与道乡祠的山道。因路旁种有桐树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进行园林建设时始辟,后渐荒毁。1984年修缮书院时,仍置桐荫别径以留故迹。今之别径虽有别于古之别径,亦无桐树,但小路两旁古树参天,林木繁茂,闲来漫游其中也别有意趣,不失为休息散步、陶冶性情的好地方。指从黉门池经文庙北通往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古代连接麓山寺与道乡祠的山道。因路旁种有桐树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进行园林建设时始辟,后渐荒毁。1984年修缮书院时,仍置桐荫别径以留故迹。今已无桐树,但两旁古树参天。
清代书院学生严如煜写有《桐荫别径》诗:
添得丛祠一段春,千株嘉植晓烟匀。残碑字蚀崇台古,密叶阴沉曲径新。
绿草黄泥峰半路,青鞋白袷树前人。他时郁郁孙枝老,会有丹山鸟宿频。
诗中“残碑字蚀”指唐麓山寺碑。“崇台”指讲堂朱张讲学处。“袷”,指双层衣。“丹山鸟”为凤鸟的别名。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日的景观。
2.桃坞烘霞
桃坞指书院头门外公路坡下的一片桃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长罗典始植。原桃坞长宽百余丈,植桃树数百株,后渐渐荒废。现桃林面积较之古时要少得多,桃林亦为新植,师生称之“桃李坪”。指书院大门外路坡下的一片桃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长罗典始植。原桃坞长宽百余丈,植桃树数百株,后渐渐荒废。现桃林面积较之古时要少得多,桃林亦为新植,师生称之“桃李坪”。
每当春天来临,桃花盛开,春光与桃花交相辉映,故以“桃坞烘霞”命名此地景观,作为书院八景之一。清代著名学生严如煜曾作《桃坞烘霞》诗:
晴云香霭午融融, 簇锦花团羡化工。禁火不烧寒食后, 绮霞疑灼赤城中。
芳枝春放千株艳, 暖气晴蒸半里红。莫道本来根叶好, 须知颜色待东风。
诗歌描写了清明前后岳麓山下桃花盛开,凝霞满林,红雨塞途,隔江犹把长沙映红的热闹场景。桃花如火,虽有冷冷寒食如湘江横卧,也阻挡不了桃花的火焰向东,向贾谊的书窗,向妙高峰城廓的炮楼焚烧。朝霞向西,桃花向东,空间感何其壮阔。朴素的风景,经过诗人妙手重造,有了艺术的质感。
3.曲涧鸣泉
曲涧鸣泉为书院八景之一,曲涧,指从清风峡爱晚亭流经书院园林的溪涧,自古有之。
曲涧边,最好的去处就是爱晚亭,山中各峡谷的溪水在此汇聚,每当春雨潇潇或秋雨绵延,山中水流顺涧而下,喧泄于此,声如洪钟,状如瀑布。而若云收雨散,独剩清涧山泉缓缓而下,送来数点桃花、几片红叶,流水簇拥着它们,欢欢笑笑,触石有声,其情景,闲适之极。择一青石而坐,书声雨水声相唱和,那画面也只有诗里才有。宋代书院山长张曾作诗“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此涧的好处,便可略见一斑。指从清风峡爱晚亭流经书院园林的溪涧,自古有之。山中各峡谷的溪水于爱晚亭汇聚,每当春雨潇潇或秋雨绵绵,山中水流顺涧而下,宣泄于此。
清代乾隆年间,罗典深悟此中佳境,在涧边建亭,以供观景的人躲避风雨,并将欣赏曲涧的鸣泉声,并以此命名。清代岳麓书院学生吉启楠写过《曲涧鸣泉》诗:
岩溜穿云一径清,涓涓幽韵惬闲情;应分山涧松涛响,似听蕉窗夜雨声。
枕石客归烟两岸,挂瓢人去月三更;潺潺雅与弦歌答,天籁琅然耳暂明。
诗中描写溪水缓缓流过的那份幽韵闲情,与山中林涛、夜窗蕉雨遥相呼应,以及隐居山中之人夜晚听这水声的心情,反映了“听溪”人的一种心态。曲涧鸣泉,只有用心去“听”,才会体会那份幽韵闲情……
4.柳塘晓烟
书院头门南边原有无名古井一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朱张()会讲”,前来听讲的人不计其数,载人的马匹多得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古池故得名“饮马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山长罗典在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又在池的周围种植垂柳,取名“柳塘烟晓”,列入“岳麓八景”。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重修,改名风雩亭,亦存宋代古亭名。抗日战争被毁,现亭为1984年重修。
位于岳麓书院大门南边,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山长罗典在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又在池的周围种植垂柳。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重修,改名风雩亭。抗日战争被毁,现亭为1984年重修。
柳塘烟晓是一处空灵的景致,罗典的一位学生罗绮曾作诗一首:
灵和漫独擅风流,曙景平添曲沼头。朝露未青欲滴,春波渐暖碧初浮。
不妨吟兴偏因晓,那信诗情易感秋。试向林前聊徙倚,溶溶新绿尽消愁。
站在融融春色里,用一根灵漫风流的柳丝驱赶愁绪,一圈清朝的“春波”从池塘的中心向看风景的人荡过来。如果这是碰巧手中有一本书,倚在池中古亭的栏杆上,无中生有就翻到了名叫“早晨”的那一章,单薄而纯粹的烟霭将文字覆盖,柔和的视觉镀上淡淡的晨光,读第一行,就已鹅黄如雪,读第二行,已碧绿如玉……
5.花墩坐月
书院园林中另一有名的景致就是花墩坐月。这是要用心灵的假设去感受的景色,因为夜晚园林高墙锁闭,一般无人目睹。遥想月在中天,人在园中,或阴或晴、或圆或缺,设若独自一人,则会凭添许多清闲之胜;如是三五成群,又会生出许多风月闲情。这是要用遐思去感受的景色,因为夜晚园林高墙锁闭,一般无人目睹。遥想月在中天,人在园中,露珠清凉,银河疏朗。如今,书院的开放时间为7:30-
18:00。 清代书院学生蒋鸿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良夜花阴静,庭空皎月浮。境悬心朗朗,人定意悠悠。玉露清如濯,银河淡不流。栏干风细起,虚室已澄秋。
美丽的夜晚,花园静寂,空旷的庭院洒满皎洁的月色,明月高悬,心地也清朗起来,在这样的夜晚,思想也变得深远了,露珠清凉晶莹,银河疏朗娴静,凭栏夜眺,微风徐徐,空明的心已澄碧如秋……
6.风荷晚香
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黉”,即古时的学校。池上有亭,名曰吹香亭;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香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山隐士山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山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香亭”。道光六年(1826年)改木桥为石桥。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即取景于此。夏季来临,莲叶田田,荷花竞艳,习习轻风送来缕缕馨香,徘徊在桥上停下,人面荷花相应成趣。夏日观荷,最好的时段是黄昏。如果天晴,斜阳西照,浮光耀金;莲荷被涂上油画的颜色,那种儒雅的景致,也只有画里才有;如果碰上雨天,沥沥夏雨打在荷叶上,夹带着淡香的天籁之音,黄昏的风骚,被这一池的莲荷独占……
位于湖南大学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的“黉门池”,始凿于宋代,池上有亭,名吹香亭,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池中遍种荷花,夏日观荷,最好的时段是黄昏。
清代岳麓书院学生严祜曾作诗《风荷晚香》,诗中所谈到的不是夕阳留去、细雨情浓的黄昏,而是夜风渐起、月上梢头的夜景:
何处消残暑,池荷入夜风。香清衣欲袭,波静月初融。晚景微茫里,函芳淡远中。由来怀茂叔,应许赏心同。
7.碧藻观鱼
书院园林位于书院中轴线后部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时罗典任山长,辟书院周围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引岳麓山清风峡溪泉涧流,植名花树木,形成最初的园林景观。今存园林为1992年修复。
园林中部,以水池为中心,山涧清泉穿行其中。池内遍种睡莲,鱼游其中。环池缀以花草、树木、拙石。筑有石桥,流水泻于桥下,声似琴笙。池与桥的南面有一巨石,临水一面上书朱熹“鸢飞鱼跃”,面岸一面刻张栻“招隐”二字。临池观鱼,古人看过,今人仍然可以享受,“碧沼观鱼”是为书院八景之一。
书院园林位于湖南大学书院中轴线后部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时的山长罗典辟书院周围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引岳麓山清风峡溪泉涧流,植名花树木,形成最初的园林景观。今存园林为1992年修复。
清代举人陈融观曾作《碧沼观鱼》诗:
山池残雨收,细浪鳞而作。悠然濠濮心,一镜不肯唾。偶然啖蘋花,波动云影破。
雨收云散之后,细浪像鱼一样涌动,这时纵有庄子垂钓濠水和濮水之上的心境,可池水如境,不忍心破坏这宁静的景色,鱼儿偶尔浮出水面,池中的云彩的倒影就破碎了……这些,足可将世间的烦恼琐事尽洗干净。
8.竹林冬翠
竹林冬翠为岳麓书院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建于园林西边。竹林历来为名人墨客所称颂,其最好的景致莫过于冬季。冬季雪落之时,漫山遍野皆成粉妆玉砌。此时,傲然雪中的葱翠竹林,刹间披上了洁白的绒衣,藏不住的竹叶尖尖从雪中钻出来,与白雪映衬,更见翠绿,更现生机。人如其中,可感受这永恒的自然造化之美。
位于书院西侧,罗典所建。冬季雪落之时,藏不住的竹叶尖尖从雪中钻出来,与白雪映衬,更现生机。今书院院内仍有修竹上千株。





















三十一、碑廊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其中有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有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这些碑文反映了历代岳麓书院的建设过程,是研究岳麓书院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撰文者或者为著名文学家,或为书院山长,或为地方官员,或为著名政治家,他们本身在历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这些碑刻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为研究者和旅游者所关注。碑廊处于书院园林西面。园林有书院八景中的“竹林冬翠”、“曲涧鸣泉”、“碧沼观鱼”和“花墩坐月”四景。您可以慢慢品味和寻找。沿碑廊前行,前面能看到时务轩。










三十二、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时务轩是为纪念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为推动湖南新政可,在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及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湖南巡抚陈保缄、学政江标、按察使黄遵宪于光绪二十三年上奏朝廷,设时务学堂于长沙小东街,熊希龄为学堂总理(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学堂昌盛一时。著名学生有范源濂、蔡锷、方鼎英、杨树达、唐才中等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巡抚陈保缄等人被革职,时务堂被迫停办,后改为求实书院,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湖南大学堂。次年与岳麓书院所改之湖南高等学堂合并。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古址碑,该碑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聘、李况松、陈云章、黄曾莆等人的碑刻。出了时务轩,右边有一座小亭,那是著名的麓山寺所在地。


三十三、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眼前的这个小亭内藏着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麓山寺碑。碑文内容记录了麓山寺历史沿革,是在唐开元十八年,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雕刻。因其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带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李邕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有北海之称。《麓山寺碑》也是他行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笔致挺拔,气势纵横。麓山寺碑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较大,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至岳麓山临习瞻仰,碑后至今尚留有部分书法家的手迹。许多书法家都以见到此碑为荣。因《麓山寺碑》享有盛名,历代欲取此碑的人甚多,清代嘉庆年间,有达官遣官前来拓取,因不得其法,隧使名碑碎裂,留下了千古遗憾。当时长沙知府沈廷英得知后,亲赴现场,和沙灰集其残片94片,另嵌碑亭内壁之上。1950年麓山寺碑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离开麓山寺碑,前面那座伴水而建的建筑是百泉轩。








三十四、百泉轩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这座伴水而建的建筑叫百泉轩。这是历代山长居住的地方。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翠,是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作《北泉轩记》,说百泉轩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练如鹤”。














三十五、“碧沼观鱼”
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拭“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倚水边的石栏,观锦鲤在水中戏游。这是岳麓书院八景之一:“碧沼观鱼”。











三十六、咏归桥





三十七、后园门










三十八、北园门



三十九、屈子祠


追溯湖湘文化的渊源,湖南有“屈贾之乡”的称谓。屈原的诗篇、贾谊的文章赋予了湖湘文化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作为省会城市长沙,一直到清代嘉庆前都没有祭祀屈原的专祠。根据现存碑刻记载,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当时长沙知府的支持下,在岳麓书院建立了长沙第一座祭祀屈原的祠堂。湖湘最高学府岳麓书院的师生将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纳入到书院祭祀范畴,这也就认同和确立了以屈原等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源头,自觉地承担起湖湘文化传承与建设的历史使命。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岳麓书院山长在岳麓书院自发自觉建立了屈子祠,湖湘最高学府岳麓书院的师生将屈原的精神确立为书院精神之一,自觉承担起湖湘文化的传承使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屈子祠被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06年9月屈子祠终于在岳麓书院落成。
屈子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兵毁,院宇渐废。自1981年湖南大学主持岳麓书院的修复和管理以来,一直致力于书院古建筑、传统教育与学术工作的全面恢复。2004年在省政府、省文物局支持下,湖南大学结合岳麓书院防洪工程与周边环境改造工程,拆除教工宿舍学习斋,开始恢复重建屈子祠,2006年9月竣工。自祠废至今达七十余年,庙祀始复其原。“原本的屈子祠是建在原来的女生宿舍附近,后来因为建筑规划,那一带的建筑都被拆了,包括屈子祠。由于地理原因,屈子祠无法在原地恢复。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也为了更好的恢复书院文化,我们选择在岳麓书院中重建屈子祠。”
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表示,岳麓书院自古就有祭祀先贤、以推崇学统、标榜学派、见贤思齐,对生徒进行模范教育的传统。重建屈子祠,一是恢复古代书院学子忧患天下,活水清源延道脉的学统,让古代书院文化的精神与建筑永存。二是借古鉴今,缅怀先贤,激励人们继往开来效民报国,做祖国栋梁之才。
湖南大学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坚持按照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科学地保护和修复文物;坚持史学家、建筑师和文物工作者三结合,通过对文物、对历史的研究,真实地了解历史状况,指导古迹修复,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得到很好的修复。近年来,又修复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和专祠等历史建筑。
这次岳麓书院屈子祠的落成和曲涧鸣泉、竹林冬翠等书院景观的恢复,表明岳麓书院古建筑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随着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建设,岳麓书院将进入一个面向全国,以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新阶段。
















39.1、大门




39.2、内院






39.3、南庑
39.4、北庑

39.5、大殿
















四十、画廊














四十一、极高明亭




四十二、延宾馆



四十三、竹林冬翠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竹林冬翠为岳麓书院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建于园林西边。竹林历来为名人墨客所称颂,其最好的景致莫过于冬季。冬季雪落之时,漫山遍野皆成粉妆玉砌。此时,傲然雪中的葱翠竹林,刹间披上了洁白的绒衣,藏不住的竹叶尖尖从雪中钻出来,与白雪映衬,更见翠绿,更现生机。人如其中,可感受这永恒的自然造化之美。
位于书院西侧,罗典所建。冬季雪落之时,藏不住的竹叶尖尖从雪中钻出来,与白雪映衬,更现生机。今书院院内仍有修竹上千株。




四十四、曲溪鸣泉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指从清风峡爱晚亭流经书院园林的溪涧,自古有之。山中各峡谷的溪水于爱晚亭汇聚,每当春雨潇潇或秋雨绵绵,山中水流顺涧而下,宣泄于此。








四十五、古树








四十六、柳塘晓烟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书院头门南边原有无名古井一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朱张()会讲”,前来听讲的人不计其数,载人的马匹多得将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古池故得名“饮马池”。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山长罗典在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又在池的周围种植垂柳,取名“柳塘烟晓”,列入“岳麓八景”。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重修,改名风雩亭,亦存宋代古亭名。抗日战争被毁,现亭为1984年重修。
位于岳麓书院大门南边,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山长罗典在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状的草亭,又在池的周围种植垂柳。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重修,改名风雩亭。抗日战争被毁,现亭为1984年重修。
柳塘烟晓是一处空灵的景致,罗典的一位学生罗绮曾作诗一首:
灵和漫独擅风流,曙景平添曲沼头。朝露未青欲滴,春波渐暖碧初浮。
不妨吟兴偏因晓,那信诗情易感秋。试向林前聊徙倚,溶溶新绿尽消愁。
站在融融春色里,用一根灵漫风流的柳丝驱赶愁绪,一圈清朝的“春波”从池塘的中心向看风景的人荡过来。如果这是碰巧手中有一本书,倚在池中古亭的栏杆上,无中生有就翻到了名叫“早晨”的那一章,单薄而纯粹的烟霭将文字覆盖,柔和的视觉镀上淡淡的晨光,读第一行,就已鹅黄如雪,读第二行,已碧绿如玉……





四十八、风荷晚香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黉”,即古时的学校。池上有亭,名曰吹香亭;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香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山隐士山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山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嘉庆二十四年(1819),山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香亭”。道光六年(1826年)改木桥为石桥。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即取景于此。夏季来临,莲叶田田,荷花竞艳,习习轻风送来缕缕馨香,徘徊在桥上停下,人面荷花相应成趣。夏日观荷,最好的时段是黄昏。如果天晴,斜阳西照,浮光耀金;莲荷被涂上油画的颜色,那种儒雅的景致,也只有画里才有;如果碰上雨天,沥沥夏雨打在荷叶上,夹带着淡香的天籁之音,黄昏的风骚,被这一池的莲荷独占……
位于湖南大学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的“黉门池”,始凿于宋代,池上有亭,名吹香亭,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池中遍种荷花,夏日观荷,最好的时段是黄昏。
清代岳麓书院学生严祜曾作诗《风荷晚香》,诗中所谈到的不是夕阳留去、细雨情浓的黄昏,而是夜风渐起、月上梢头的夜景:
何处消残暑,池荷入夜风。香清衣欲袭,波静月初融。晚景微茫里,函芳淡远中。由来怀茂叔,应许赏心同。


四十九、桃坞烘霞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桃坞指书院头门外公路坡下的一片桃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长罗典始植。原桃坞长宽百余丈,植桃树数百株,后渐渐荒废。现桃林面积较之古时要少得多,桃林亦为新植,师生称之“桃李坪”。指书院大门外路坡下的一片桃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长罗典始植。原桃坞长宽百余丈,植桃树数百株,后渐渐荒废。现桃林面积较之古时要少得多,桃林亦为新植,师生称之“桃李坪”。
每当春天来临,桃花盛开,春光与桃花交相辉映,故以“桃坞烘霞”命名此地景观,作为书院八景之一。清代著名学生严如煜曾作《桃坞烘霞》诗:
晴云香霭午融融, 簇锦花团羡化工。禁火不烧寒食后, 绮霞疑灼赤城中。
芳枝春放千株艳, 暖气晴蒸半里红。莫道本来根叶好, 须知颜色待东风。
诗歌描写了清明前后岳麓山下桃花盛开,凝霞满林,红雨塞途,隔江犹把长沙映红的热闹场景。桃花如火,虽有冷冷寒食如湘江横卧,也阻挡不了桃花的火焰向东,向贾谊的书窗,向妙高峰城廓的炮楼焚烧。朝霞向西,桃花向东,空间感何其壮阔。朴素的风景,经过诗人妙手重造,有了艺术的质感。


五十、桐荫别径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桐荫别径,为书院八景中的一景,指从黉门池经文庙北通往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古代连接麓山寺与道乡祠的山道。因路旁种有桐树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进行园林建设时始辟,后渐荒毁。1984年修缮书院时,仍置桐荫别径以留故迹。今之别径虽有别于古之别径,亦无桐树,但小路两旁古树参天,林木繁茂,闲来漫游其中也别有意趣,不失为休息散步、陶冶性情的好地方。指从黉门池经文庙北通往爱晚亭的一条曲径,古代连接麓山寺与道乡祠的山道。因路旁种有桐树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书院山长罗典进行园林建设时始辟,后渐荒毁。1984年修缮书院时,仍置桐荫别径以留故迹。今已无桐树,但两旁古树参天。
清代书院学生严如煜写有《桐荫别径》诗:
添得丛祠一段春,千株嘉植晓烟匀。残碑字蚀崇台古,密叶阴沉曲径新。
绿草黄泥峰半路,青鞋白袷树前人。他时郁郁孙枝老,会有丹山鸟宿频。
诗中“残碑字蚀”指唐麓山寺碑。“崇台”指讲堂朱张讲学处。“袷”,指双层衣。“丹山鸟”为凤鸟的别名。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日的景观。



五十一、花墩坐月
岳麓书院八景之一。书院园林中另一有名的景致就是花墩坐月。这是要用心灵的假设去感受的景色,因为夜晚园林高墙锁闭,一般无人目睹。遥想月在中天,人在园中,或阴或晴、或圆或缺,设若独自一人,则会凭添许多清闲之胜;如是三五成群,又会生出许多风月闲情。这是要用遐思去感受的景色,因为夜晚园林高墙锁闭,一般无人目睹。遥想月在中天,人在园中,露珠清凉,银河疏朗。如今,书院的开放时间为7:30-
18:00。 清代书院学生蒋鸿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良夜花阴静,庭空皎月浮。境悬心朗朗,人定意悠悠。玉露清如濯,银河淡不流。栏干风细起,虚室已澄秋。
美丽的夜晚,花园静寂,空旷的庭院洒满皎洁的月色,明月高悬,心地也清朗起来,在这样的夜晚,思想也变得深远了,露珠清凉晶莹,银河疏朗娴静,凭栏夜眺,微风徐徐,空明的心已澄碧如秋……



五十二、山门











岳麓书院被比作先秦时的"洙泗"、"邹鲁",与嵩阳书院(河南)、白鹿洞书院(庐山)、应天书院(河南)一起,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中国书院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中国书院博物馆位于中国规模最大、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之内。(详见:规模最大的中国书院博物馆--2014.5.3)
本博主有关湖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湖南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湖南各相关文章目录如下:
长沙
湖南长沙市容-2014.9.13;
“黄鹤归来”“千年鹤归”的全球“最美建筑”--武汉站――2014.9.13;
“山与水的交响”设计主题--湖南高铁长沙南站-2014.9.13;
规模最大的中国书院博物馆--2014.5.3;
绿荫深处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下)--园林及屈子祠-2014.5.3;
绿荫深处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文庙-2014.5.3;
绿荫深处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上)--书院-2014.5.3;
数次复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湖南长沙天心阁-2014.5.3;
“三湘四水”
“旭日东升”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2航站楼-2014.5.1、5.25;
临济宗杨歧派的著名寺院长沙开福寺-2014.5.3;
两次漫步长沙太平老街-2014.5.3、5.25;
空旷虚名的长沙橘子洲景区-2014.5.25;
钟楼改亭子的长沙中山亭-2014.5.25;
复建的长沙李富春故居-2014.5.25;
近代哥特式教堂建筑长沙天主堂-2014.5.25;
中西合璧的民国宗教建筑--长沙基督教会城北堂-2014.5.25;
遭受人为无知破坏的长沙白沙古井-2014.5.25;
没有文物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2014.5.25;
湖南长沙富丽华大酒店4032#-2014.5.24;
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贾家奇材--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长沙贾谊故居-2014.5.25;
宁乡
湖南宁乡金洲湖国家湿地公园-2014.5.2;
邵阳
湖南邵阳邵东县桐江风光带场地现状-2014.5.1;
湖南邵阳邵东县市容-2014.5.1;
湖南邵阳邵东县金谷子国际大酒店1507#-2014.5.2;
加载中,请稍候......